张毅先生的《离开现代化,中医会怎样》一文(载9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立意有些偏颇,说理有些牵强,读后令人唏嘘。首先应当明确,中医不是现代化的产物,不是现代才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它存在的基础不是现代科技。
张毅先生的《离开现代化,中医会怎样》一文(载9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立意有些偏颇,说理有些牵强,读后令人唏嘘。
首先应当明确,中医不是现代化的产物,不是现代才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它存在的基础不是现代科技。没有所谓现代化,中医不会消亡,它照样会顽强地生长、活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活跃在医疗市场——不过,不是在医院,而是在民间。离开了“现代化”的中医院,中医就不能活了?所谓“自衰、自殁”,完全是杞人忧天。现代科技成果也许能对中医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这个作用是有限的,它决不能起到防止衰退、振兴中医的作用。
不错,中医院的确是现代才建立起来的,前后不过几十年。但一段时间以来,它早已基本上不“姓中”了,变成了二流的西医院或中西医结合的医院。正由于中医院“西化”,才造成了今天中医力量的萎缩,“丢掉大片医疗份额”。但这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医疗体制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在“西强中弱”、“西主中从”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在西医普遍掌握着话语权、主导权的情形下,在所谓现代化的理论及名词术语占据和充斥国人头脑的情形下,中医还能分得多少市场份额?须知在西医的头上多半罩有一顶“科学”的光环,国人趋之若鹜。过去的多数医疗法规也是以西医为主或中心来制定的,比如《传染病法》,它给予了中医参与救治的机会和权力吗?
现在的中医院,基本上是借中医的招牌,大行西医之实践。难道就这样去达到“和西医平起平坐”或这样去“主导世界医学新潮流”?虽然“有了中医院,现代设备一应俱全”,但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去动脑和动手的中医人却反而少了,或有些变懒了,一切都靠仪器来解决诊治问题。现时代的中医的确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但这与管理者们主动放弃了诸如中医外科、中医骨科等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手术不无关系。用进废退,正是由于有了某些“先进”的、赚钱又多又快的现代化医疗手段,中医传统的但不赚钱的手段反而受冷落而被边缘化。
如果说“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这也要算在中医药未利用现代科技的头上,这是否有些太过分了?中医提倡用原生、道地药材,这并没有错。遵循传统用药,与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药材生产,此二者并不矛盾,并不能因为后者而否定前者。那种声称“不必敬畏自然”,以为现代科技无所不能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合理规划,尽可能地努力保护、种植和发展中药材,包括使用现代科技,使中医不致输在或跌倒在中药上。此外,还应该限制原生中药材的出口,限制提取中药材化学物,限制大规模地利用中药制成饮料,以及防止乱挖滥采中药材,或掺杂使假,或人为炒作等。这些措施,比起利用现代科技来,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现在环境的污染,水、空气的污染,难道主要是因为种植和采收了中草药造成的?张毅先生竟然说:“对中医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这项罪名,中医可担当不起!还有,如果到某一天,“
薄荷成了500元一斤的稀有中药,
麻黄成了800元一斤的紧俏货”,这个责任也不应该让正常使用它的中医师们来负,因为这不是他们造成的。如果中药材价廉的优势被彻底改变,首先就应当问一问那些中医药的管理者和物价政策的制定者。
中药“寻求代用品”的原因和责任,当然不能摊派到传统中医头上。“影响学术发展”这顶帽子,也更戴不到其头上。两千多年来,中医没有现代化,不是也传承下来了?而且典籍浩繁,代有发展创新。中医学何曾停止过自己的步伐?影响学术发展的因素很多,首先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和气氛。
笔者认为,电脑是个好东西,它对交流和繁荣学术,传播中医经验和理论等,确能起到快速、普及的作用,中医人应当充分加以应用,这还是要感谢现代化带来的成就。
然而张毅先生在其文章的最后说:“假设有一天我们连代用品也被用光了,我们怎么办呢?我想为了中医的不灭亡,我们除了求助现代科学技术别无他途。”他这样说,未免太绝对了一些,也太悲观了一些。据说,目前在国外,受欢迎的是传统中医,而不是“现代化”的中医。盲目追求所谓“中医现代化”,未必是件大好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尚未可知也。
总之,关于“离开现代化,中医会怎样”,张毅先生一共为我们讲述了五点,什么“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传统效方缺失”云云。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文章把现代科技的力量和作用夸大了。试问:它就能挽救“中医的不灭亡”?一句话,在张先生眼里,离开了现代化和现代科技,中医就只能衰落了或“灭亡”了。故中医应当感激现代化,感激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感激它的“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