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2012年3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的《中医院首先要“姓中”》一文,笔者有些自己的见解。中医应该了解“中”,读懂“中”,重视“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中医学。
读了2012年3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的《中医院首先要“姓中”》一文,笔者有些自己的见解。中医应该了解“中”,读懂“中”,重视“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中医学。
首先要了解“中” 中者中国之意。中医是祖国医学,广义的中医学包括多民族医学,比如汉族医学、苗族医学、藏族医学、回族医学等,狭义的中医学指的是汉族医学,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医。
中者中和之意。和是中医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最实质内容,不管是生理,还是病理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相互依偎、相互变化,如《老子》就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说,人类生命始终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基础上,成为大自然万物之一。在治疗上同样离不开“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和阴阳”理论。
中者中目的也。达到目的就是有效之意,中医学最讲究“用疗效说话”。疗效分远期疗效和近期疗效,中医学在“远期疗效”方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就是“治未病体系”,这或许是中医学传承几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是其他医学体系不能与中医学相比的地方。故在老百姓心中早有“中医治根”之说。
中者和谐之意。中医学是医学、文化等的结合体。其主导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所治疗的对象不是病,而是患了病的人,即“病、人同治”。“医者父母心”、“站在病人内心所想”等就是中医学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服务理念,“药好不如心好”概括了医者的德术大于技术,故有“治病不用药”的美谈。始终保持和谐心态为病人,为行业,为国家,为人民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
其次要读懂“中” 当真正的了解中医“中”的含义后,就不会再有“中医是技术”这样的单纯理解。中医学是贯穿在整个宇宙间的自然规律、生命科学、人文艺术、人与自然生存等多方面的结合体。中医人要读懂这“中”的含义及其价值,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人类服务,同样也是为自己服务。
中医学有“学中医容易,学懂中医难;读中医容易,读懂中医难;用中医容易,用好中医难;看中医容易,看好中医难”的行业特殊性。不了解中医,就读不懂中医。要读懂中医,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要知道读“中”的本质是什么?“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连本质都是盲目的,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中”的本质是“调理阴阳平衡”,使自然界“少病”、人类“少病”、患者“病轻”,这就是“但愿世人都无病,哪怕药柜起灰尘”的最高中医境界。所以防病是中医“中”的最大目标。
第二,要弄清为什么要读“中”?犹如近代中医学家张锡纯说,“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如果读“中”是为了“身家温饱”而当作“手艺”来学读,大凡“没有必要”。正如一位英国学者说的那样,“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医生不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而必须是经过严格培训的科学家。”
若一定要用“付出与回报相等恒”来读中医、学中医、用中医,都是“非人道的”。笔者认为,一个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奉献”,其回报自然是“但愿世人都无病”。
当具备了“奉献”的精神“家底”,了解中医“中”的含义,读懂中医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最后要重视“中” 中医的最大法宝就是其“简、便、效、廉”。然有的中医却不重视这四点,“中医大处方”,动辄十几味、二十几味中药的方剂,似乎相信“多多益善”,其实未必。
比如汪昂就有这样的名句,“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功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功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乎?”这就是历代中医学家都有“用经方”而闻名的缘故。犹如老百姓总结的那样,“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用船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能衡量辨证用方的正确与否。这个疗效不是单纯的“目前有效”,而是要具备患者易于使用、价格相对便宜、“远期疗效”明显等条件。
还有,“能中不西”、“能经(方)不大(方)”、“能短(疗程)不长(疗程)”、“能简(单)不繁(杂)”等也是真正重视中医的表现。
所以,真正了解了中医“中”的含义,并且认真读懂其含义的内涵,然后重视运用其内涵的“精辟”,才能学好中医,更好地运用中医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