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疹病名首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后世又称风疹块、蓓蕾,现代医学称为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
瘾疹病名首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后世又称风疹块、蓓蕾,现代医学称为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其病特征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痊愈,慢性者,可迁延数月数年,经久难瘥。
病因病机 《
诸病源候论》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痒疹。”又云:“夫人阳气外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蕾。”可见风寒、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最易导发为本病。亦有饮食腥味发物,蕴热化风;或七情恼怒,冲任亏虚,气血失调,血虚化风,风与卫气相搏,郁于肌腠而发病。
证候特点 起始皮肤瘙痒,随即发出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形态不一,常随搔抓而扩大增多。风团泛发,时隐时现。可见水肿性红斑块,消退后不留痕迹。可伴畏冷发热,或腹痛吐泻,若在喉部,可引起水肿,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因于风热者,则脉浮数,苔薄黄;因于风寒者,其脉浮紧,舌苔白。挟湿热内蕴者,脉滑苔腻;兼气血不足者,脉沉细虚弱。
审因论治 风邪袭表,郁于肌肤,营卫失和,风邪与气血相搏,气血循行不畅,则发风团瘙痒。其风团泛发,起没无时,游行不定,显然呈风性特征。其实证则夹寒夹热;其虚证则气虚血虚,或阴阳不足。而呈风象则一也。
故其诊治宜疏风和营止痒。余拟养血祛风汤。处方: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防风、
柴胡、蝉衣各10克,
僵蚕15克,
茯苓10克,枳壳6克,
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
若兼风寒者,去生地、蝉衣,加
麻黄、
桂枝;若兼风热者,可加银花、
连翘;若伴气虚者,可加
黄芪、
党参;若伴阴虚有热者,可加
玄参、
乌梅,去
川芎、
柴胡;若腹痛者,可加
乌梅、川椒、川楝;若顽固性难愈者,可加
全蝎、
乌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