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淳化本《
伤寒论》,是六朝传本。孙思邈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此本即六朝江南诸师秘传本之一,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收录于《
太平圣惠方》卷八,故名淳化本《
伤寒论》。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宋本《
伤寒论》及《
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
宋本很重视淳化本
宋本卷一《辨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他本无作“纵”者,唯淳化本《辨伤寒脉候》作“纵”。
宋本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淳化本《辨可灸形证》作“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
宋本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林亿注:“一法用大
柴胡汤。”考《
千金翼方》卷十《少阴病状第二》同条:“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承气汤。”林亿注:“一云大
柴胡。”按,此证以大
柴胡汤治之,唯见淳化本《辨少阴病形证》之同条,云:“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宜大
柴胡汤。”林亿据淳化本出注也。
宋本《
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此条亦见《
脉经》卷七《病不可发汗证第一》,小注与宋本同。“小便难胞中干”六字仅见淳化本《辨不可发汗形证》:“凡诸动脉微弱者,皆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脬中干。”考诸生理病理医理,作“小便难脬中干”为当。
可以看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宋本很重视淳化本的文献价值。
研读宋本宜参淳化本 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1.宋本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 然。”成无己改“似”作“以”:“时出以 然”,皆龃龉难通,宋本、成本有讹衍。“似”、“以”字衍,“时”字讹,当作“汗”。淳化本此句作“汗出 益佳。”继考《
脉经》卷七第二亦作“ ”、《金匮玉函经》卷五第十四、《
千金要方》卷九第五、《
千金翼方》卷十《宜发汗第二》均作“ ”,皆无“时”、“似”字。
2.宋本卷四《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病如
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
瓜蒂散。”卷八《可吐》同条“此为有寒,当吐之。”林亿注云:“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考《
千金要方》卷九《宜吐第七》此条相关之句作“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宋本卷八林亿校注引自《
千金要方》。而淳化本《辨可吐》相关之句作:“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当宜吐之。”淳化本正作“痰”字,是作“痰”字义长也。中医著作有以“寒”表示“痰”义者,然二字古音不同(“寒”古音元韵,“痰”古音“谈”韵),“寒”之训“痰”,非借字也。
3.宋本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胃躁烦其形象相,根本异源。”“躁”字讹。成无己本改作“燥”。淳化本《辨不可发汗形证》作“燥”,是。
4.宋本卷三《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第71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此条又见宋本卷八《辨发汗后》篇,文字同。淳化本《辨
太阳病形证》及《辨可水形证》“少少”均作“稍稍”。按,“少少”,不多也;“稍稍”,渐进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 “少”与“稍”义别。观文意,谓逐渐饮之,渐加其量。作“稍稍”是。《
脉经》卷七第三、卷七第十五亦作“稍稍”。《金匮玉函经》卷二第三相关句作“其人欲引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同书卷六第十九亦作“当稍饮之”,同卷第二十八仍然作“当稍饮之”。《
千金翼方》卷十《宜水第十五》亦作“当稍饮之”。按“稍饮之”与“稍稍饮之”义同。宋本《伤寒论序》称“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或为编录之人不懂古义而妄改之。
5.宋本卷五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按,胃有燥屎之说,每为人诟病。淳化本《辨可下形证》此条作“伤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不能卧,此胃内有燥结故也,宜下之”。“燥结”外延广,含义多,“燥屎”内含具体,指其实矣。作“燥结”义长。
淳化本收录于卷帙浩繁的《
太平圣惠方》中,人少研读。研读宋本《
伤寒论》,宜参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