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某,男,41岁,来就医时诉昨日外出劳动后自觉上火,咽喉疼痛不舒、乏力,自服银翘解毒丸、玄麦甘桔颗粒、阿莫西林胶囊后,咽痛减轻,但午后出现发热,体温38.5℃,头身疼痛、无汗、肢节酸楚、面红、心烦、纳差、口干不欲饮、头晕、乏力、小便短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数。
考虑患者暑热外感,治疗以益气清热、化湿解暑为主,方药如下:
太子参12克、银花15克、
香薷6克、
黄芩9克、
薄荷6克(后下)、
柴胡9克、
半夏9克、
厚朴6克、
竹叶6克、
芦根9克、
藿香6克、
白芷6克、
砂仁6克、
天花粉6克、
麦冬9克、
甘草3克,两剂,水煎400毫升,分两次早晚分服。
第二天电话告知,药后汗出,热势已退,体温36.5℃,仍觉乏力、纳差,嘱继续服完余药。第三天来电,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已无不适。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故出现发热、头身痛、面红等症。笔者用银花、
黄芩、
芦根、
天花粉、
麦冬、
太子参以清热养阴、生津益气;暑性升散,上犯清窍,内扰心神,则头晕、心烦,用
薄荷、
竹叶清利头目、清心除烦;暑必夹湿,湿浊困脾,故有肢酸、乏力、纳差、口干不欲饮,治用
藿香、
香薷、
白芷、
砂仁、
厚朴、
半夏祛湿解暑、和胃醒脾;
甘草调和诸药。药证相应,取效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