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
名医堂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且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中医治疗这种病目前多从血论治,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是公认的辨证分型。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反复发作的患者,用凉血解毒等常用方法治疗,效果并不好。笔者根据这些患者的病情,总结出3种新证候,用温法、散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寒包火证
可解释银屑病发病的季节性规律
银屑病的发病因素复杂,但是大部分患者在秋季、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1984年,我国一项银屑病调查发现,该病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原因主要是北方日照少,天气寒冷。临床上,部分患者虽然有舌质红等血热征象,但是服用大剂量凉血解毒或清热解毒除湿类方药无效,而且表现为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这类患者平素内有蕴热,再加上季节变化,外界由热变冷,寒气笼罩人体,令人体毛窍由宣畅转为闭阻,内热不得发散,更加炽盛,外发肌肤,表现为红斑、脱屑、干燥。这是患者到秋季、冬季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病因病机。治疗时,我们除了清热还应开窍宣寒,就像要打开一间有燃烧着的火炉的密闭房间的窗户一样,通风散热。
这一类型的患者有舌红、苔黄或白、脉无虚象的症状。治疗时,我们如果单纯清热凉血,往往会形成外寒更甚而内热难解,应以辛温散寒、清热凉血的疗法治疗,方药用麻防犀角地黄汤。
笔者曾用此思路治疗一位全身出鳞屑性红斑伴瘙痒7年的患者。该患者的皮疹冬重夏轻,药用炙
麻黄、
防风、
水牛角、
紫草、
栀子、
土茯苓、
赤芍药、
牡丹皮、
生地黄、
蜈蚣,共7剂。服药后,该患者皮损明显减轻,瘙痒亦减;又服用20剂后,皮损大部分消退。
阳虚外寒证
顽固性银屑病患者多伴有虚证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久治不愈的银屑病患者,多伴有虚证,或虚实夹杂。医者要搞清楚虚实态势。正气特别虚的患者要大补,然后加上祛邪的药;不太虚的患者,稍微扶一下正就可以了。
有的患者久服清热凉血之剂不见效,反而导致肠胃不适,冬天皮损加重,大便溏薄,畏寒,易感冒,皮损淡红或红,舌淡白而胖,脉弱。个别舌红的患者,有怕冷的主观证候,同样有阳虚。治疗时,医者还要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
热和寒之所以共存,就是因为阳虚导致了外寒入侵。治当温阳散寒,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热比较轻的情况下,不用
附子也可以,直接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可以让病好起来。热相对较重,就要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础上加凉血的药。
笔者曾治疗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全身出现鳞屑性红斑4个月,轻度瘙痒,伴纳差、腹胀、便溏、月经周期短、畏寒怕冷症状。方药用炙
麻黄、制
附子、
桂枝、生
黄芪、
防风、炒
白术、
茯苓、
砂仁、
当归、
赤芍药、
蜈蚣、
甘草。服药7剂后,该患者皮损大部分消退,仍有纳差、腹胀、便溏症状,去
甘草、
当归,加炒
山药、
栀子、
厚朴,又服药半个月,皮损彻底消退。
肝经郁热证
遇到“脾气不好”的患者要注意疏肝
这一类型的患者有典型的鳞屑性红斑皮损,屡用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之剂,全然无效,有舌红苔黄、心烦气躁、脉沉弦或弦症状。治当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这一类型的患者是以典型的肝经郁热为表现的。
笔者曾遇到一个25岁的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脱屑,伴瘙痒两年,加重5个月,头皮出现大片红斑、脱屑、瘙痒,舌红,苔薄白腻,脉右弱。笔者想到患者心浮气躁、瘙痒剧烈、心烦多梦等,结合其舌象、脉象,辨证为久病肝郁,郁热作祟。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
牡丹皮、
栀子、
柴胡、
白芍药、
紫草、
薄荷、
防风、
鸡血藤、红藤、
土茯苓、
甘草。服药15剂后,该患者皮损明显消退,红斑转淡,接近消失,不再瘙痒,左脉已不弦。效不更方,上方去
鸡血藤,加
墨旱莲、
赤芍药,又服用15剂,皮损消退。
这种证型的患者,以劳心费神、脾气不好为多见,皮损多沿着少阳经循行路线分布,多数伴有瘙痒症状。
(作者为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文章由本报记者张晓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