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
谈辨证用方
□张 磊
作为一名中医,只要看病,就离不开辨证用方,它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医生治病水平的高低,也可从此充分体现出来。试观历代和当代医家,莫不
精于此道,而且没有止境。医生必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渐入佳境。
我目前还在磨炼﹑修养当中。我的自戒诗是这样写的:“日日年年诊事忙,遣方用药费思量;深知医道无穷尽,岂敢轻心妄自狂。”
一、力争把证辨好
辨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因为疾病是动态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变化,有不同表现。医生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点,心里始终要明明白白。如何做到这一点
呢?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几点。
要有理论功底作支撑 首先要读好经典著作,这是根本。其次是阅读历代医家著作,这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难以尽读,我们应根据情况有选择性
地读,如金元四大家的著作,明清温病学家的著作,以及近现代的医家著作等。读书的目的是明其理,只有明其理,才可以应万变。
要有长期的临床实践作后盾 实践经验,好比走路,路走得多了,才会知道如何通过艰难险阻;又好比上山,山上得多了,在走崎岖小道时才懂得如何
避免跌倒。医生病看得多了,什么情况都会遇到,总要想方设法治疗,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刚出校门的医生遇到一个
复杂的病症,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爪”。因此,要当一个理论和经验都丰富的医生。
要用中医思维作先导 我认为这很重要,否则就会走偏路,影响疗效。中西医结合无可非议,但不能离开中医这个主线。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自觉
不自觉地离开了这条主线,“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却唱着朱逢博的调子”。
例如来一个发热患者,既不从六经去思考,又不从营卫三焦去思考,也不从它的病因去思考,只从西医诊断和化验结果去考虑,这能不背道而驰吗?至
少是“参西不衷中”。
依据我个人的临床体会,总结出“辨证思维六要”,以供参考。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辨有症状之证
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
作为一名医生,要像明朝的张景岳说的那样,“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使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曰医”。
二、力争把方用好
辨证之后,用方是治病的关键,更是治好病的关键。证辨得再好,若用方失当,就如有花无果、有云无雨,故方之作用大矣。能把方子用好,谈何容易
!
用方必先明方义 古人立方,皆寓深意,无论经方、时方,皆是如此。
用方必先知药性 方是由一定药味组成的,每味药都有其独特功能,数药相合有其新的作用,故不可不察、不可不详。
用方必合病情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用方的目的是治病,若方与病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皆谓失当。正如清朝吴仪洛所说:“古人因病立方,加减出
入,俱有深意。若不明其受病之由,与用方之所以能治其病之故,而概执方以治之,其不至于误世殃人者几希。”
用方要巧、要活、要精 用方除了准确外,巧、活、精也是非常重要的。凡用方呆板不灵,是不巧之故也。执死方以治活病,是不活之故也。杂药乱投
,乌合之众,是不精之故也。
以上是我的粗浅之见,供诸位参考,欢迎批评教正。
最后,用4句话总结我的治学思想:学源不能断,起点作零点;求实不求虚,思近更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