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肾相交理论

       中医“心肾”关系反映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主要表现在“阴阳水火平衡”方面:心火下降,肾火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功能的重要内容,维持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中医“心肾”关系反映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主要表现在“阴阳水火平衡”方面:心火下降,肾火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功能的重要内容,维持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心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而“心肾相交”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等方面。
         浅析心肾相交理论
       1 “心肾相交”的机制:以经络相连为基础,气化相通为媒介,三焦为场所。
       经络相连:“心肾”同为少阴经所属,经络循行路线上心肾互相交通。足少阴肾经循行,一分支从肺出入心注胸中,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舌为心之苗,肾经连心,肾阴可靠元阳温煦气化,通过经脉上升至心。
       气化相通:“心肾”为有形之脏器,功能活动表现在气化。心血为体,心气为用,肾水为体,肾气为用。心气入下焦,肾水上济,在下的水须肾阳蒸动才能上腾;在上的火热须水津滋润制约其偏亢,上下交换的关系即气化表现形式。
       三焦场所:肾中元阴可依靠元阳的帮助,从下焦上升至心为心阴。三焦下络心包络,心包络为心之臣使,心火沿此路入肾,生肾中精气。
       2 “心肾相交”的意义及内涵:心主血藏神,肾主骨生髓藏精,心肾二脏正常相交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精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且精神互用,心肾水火内容丰富。
       心肾精血同源互化:精血同源指精和血同出于水谷精微,心血循行流注于肾中,与肾精化合为精;肾精入冲任上交于心,与心血化合为血。
       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肾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藏精舍神,精能生髓,髓上聚于脑养神。精为神之宅,神为精之象,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为用,精神相依。
       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主君火,肾主命火,君火在上为阳气之用,命火在下为阳气之根。君火为命火之统率,命火为君火之根基。人体五脏六腑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活动,一靠君火统率,二靠命火的温煦激发。
       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与肾的关系即上下阴阳水火的关系。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元气与心血相互为助: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肾中精气所化生。心主血脉不仅需要心血的推动,还赖于元气的推动激发。“心肾相交”实际包括心肾水火相济,气血相济,阳气相济,阴精相济,阴阳调节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整个心与肾的相互交通。
       在临床上,无论患者有无肾虚表现或心功能异常表现,是否心肾相交功能失调,心肾相交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机体内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