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六大发病因素虚、火、痰、风、气、血中,“瘀血阻滞脑络”为其病理关键环节。
中风病的六大发病因素虚、火、痰、风、气、血中,“瘀血阻滞脑络”为其病理关键环节。或因精虚血不充、血少而行迟为瘀;或因气虚行血无力而为瘀;或因嗜食肥甘,恣好烟酒,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脉络致痰瘀交夹;或因痰生热,热生风,风助火热,燔灼津血而为瘀;还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生风生火而致瘀。总之,瘀血内阻脑窍是贯穿中风病始终的基本病机。概括为四期六证。四期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病中恢复期、疾病后遗期;六证,即肝热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窍证、瘀热腑实证、颅脑水瘀证、肾虚血瘀证。
肝热血瘀证
多见于中风先兆证期,即中风早期证候。症见头痛、眩晕或目涨面赤,心烦躁急,肢体麻木,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红黯,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象弦滑或细涩、弦硬。
病机为肝经郁热,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热灼津伤血为瘀。治宜清肝化瘀通络,自拟清脑通络汤,药用
菊花、
葛根、草决明、
川芎、
地龙、
水蛭、
赤芍、
天麻、
山楂、
磁石、
丹参、川
牛膝等,大便干结可加
大黄。
气虚血瘀证
多见于中风病急性发作初期、缺血性中风发作期及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舌淡黯、苔白或白腻,脉细涩。
病机属于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痰瘀阻窍证
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的闭证。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脉弦滑或弦硬,舌体胖大或偏歪,舌质黯,或有瘀点、瘀丝。
病机为痰瘀阻窍,治宜涤痰开窍,活血化瘀。用蒲金丹、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
石菖蒲、
郁金、
丹参、
半夏、南星、
竹茹、
川贝母、
竹沥、
昆布、
海藻、
赤芍、
水蛭、
三七粉、
麝香(冲服)等。
瘀热腑实证
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症见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面红气粗,痰声辘辘,呕恶便闭。舌质红,苔黄腻或黑,脉弦滑。
病机属于痰热腑实,治宜通腑化痰,活血化瘀。选用三化汤加减,药用生
大黄、
芒硝、
丹参、川
牛膝、菖蒲、胆南星、
瓜蒌、
决明子等。
颅脑水瘀证
证候表现为神明失主症状、肢体失用症状,以及七窍失司症状,如神志不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健忘,痴呆或见性情抑郁、焦虑、烦躁,哭笑无常;半身不遂或肢体疼痛、肿胀、麻木,四肢无力,肢体欠温,关节僵硬、挛缩,口舌歪斜;头胀头痛,眩晕,舌根强硬,语言謇涩或失语,饮水呛咳,口多流涎,目多流泪,视物不清或视歧,耳鸣耳聋,鼻多流涕而不知。
病机为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络,治宜醒脑通窍,活血利水。方用脑窍通汤,药用
丹参、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益母草、川
牛膝、
茯苓、血
琥珀、
麝香(冲服)等。
血虚血瘀证
常见于中风病后期。症见音喑失语,心悸口干,腰膝酸软,半身不遂,舌质红或黯红,脉沉细等。
病机为肝肾阴虚,血亏液乏,血脉不利而为瘀。治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常用地黄饮子去桂、附,加
丹参、
鹿衔草、
桑寄生、川
牛膝、
肉苁蓉、
桃仁、
红花等,或佐
黄芪以益气活血,
水蛭以祛瘀生新。
总之,就中风病临床实际而言,单纯瘀血阻络者有之,而兼挟他证者更多。除了上述治法,还可以灵活运用理气祛瘀法(如血府逐瘀汤)、清热解毒化瘀法(如牛角地黄汤)、祛风化瘀法(如
当归饮子)、渗湿活血法(如益肾汤方)、攻下化瘀法(如
桃仁承气汤)、养阴化瘀法(如桃红四物汤)、开窍活血法(如通窍活血汤)及温阳化瘀法(如急救回阳汤)等,惟有准确辨证才能合理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