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以意加减,退表里热”。伤寒“发汗不解,下后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
在《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
防风通圣散出自“
风门”,而凉膈散一方在“伤寒门”中。
凉膈散“以意加减,退表里热”。伤寒“发汗不解,下后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
在凉膈散方后加减中,有“咽喉痛,涎漱,加
桔梗一两、
荆芥穗半两;嗽而呕者,加
半夏半两,每服
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加
当归半两、芍药半两、
生地黄一两;淋者,加
滑石四两、
茯苓一两(去皮);风眩,加芎半两、
石膏三两、
防风半两;酒毒,加
葛根一两、
荆芥穗半两、
赤芍药半两、芎半两、
防风半两、
桔梗半两……”
仔细分析一下,在凉膈散方证的基础上,如果见有咽喉痛、嗽而呕、血衄呕血、淋、风眩、酒毒,选加
桔梗、
荆芥穗、
生姜(或再加
半夏)、
当归、芍药、
滑石、
川芎、
石膏、
防风,即成
防风通圣散方证(方中尚少
麻黄、
白术两味)。
凉膈散方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可见,凉膈散本为治疗“积热”之方,刘河间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用了部分分消热邪之药,即成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主治亦当为热证。
刘河间之所以在凉膈散基础上加用分消热邪之药,这与其学术主张有关。
刘河间在学术上提出两条著名论点,即“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这里所指的“火”和“热”,都是由“怫热郁结”而成,治疗重点不在于清火泻热,而在于使“玄府郁结宣通,而怫热无由再作”。故
防风通圣散方中所用
麻黄、
防风、
荆芥、
薄荷、
滑石等药皆为宣通郁结而设。
有趣的是,当刘河间用凉膈散演变出
防风通圣散时,作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医张元素也对凉膈散方比较有兴趣,也加减出了一首新方,即加减凉膈散:“易老法:凉膈散减
大黄、
芒硝,加
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见《
此事难知》)
同为治疗热证,同以凉膈散方为底方加减,而两方之“王道”、“霸道”之别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