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玾 医文并茂研中医

       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次旦久美 张佩青 刘 杨 刘蓉芳 刘 青 李 晶 李郑生 于丽珊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 
       1928年出生在山东荣成的他,曾先后做过俱乐部剧团导演、小学教员,但凭借着年少时熟记《药性歌》、《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入门书籍,以及跟随父辈司药、加工饮片、制造丸散膏丹所打下的基础,张灿玾还是走上了从医之路。          
       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张灿玾认为,自己“除了正骨、外伤、产育、针灸外,其他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看过。”通过临床实践,不仅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而且不断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体验。          
       在教学方面,张灿玾先后教过本科班、进修班、师资班、西学中班、大专班、中专班、研究生等。而他所教的学科也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医学的专业课程。          
       张灿玾说,中医学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诸多范畴和术语,亦与近现代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文史哲的相关知识去解释其中的诸多难点、疑点,还要运用到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文字学等古汉语中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张灿玾说,自己从学医时开始就阅读了很多医学文献,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又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和近现代中医文献,这无疑对自己掌握中医学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1964年步入文献研究领域,张灿玾便留意查阅古今文献学家的文章与著作。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工作,他具备了一些关于校勘、目录、版本等方面的知识。张灿玾真正体会到,中医古籍整理和中医文献研究有自身的规律、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这对继承发扬中医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只有把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为一体,才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把握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将主要精力放到了中医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上面。          
       “医文并茂对一个高明的医家来说非常重要。”张灿玾认为,首先要明确医和文的关系。前人留下了大量的医学文献,这些医学文献中,记载着浩瀚的医学理论和医学知识。凡以文字为载体的医学文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医和文的关系:一是从文字的组合形式来看,其文章体裁概括地说,又分为散文和韵文两种。这些文章中使用的语词、语法、音韵、语义等也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以《黄帝内经》为例,除散文之外,尚有大量韵文。这些韵文,既有西汉以前的读音,也有西汉以后的,这种读音差异也可以进一步反映它成书年代的不同,也可以看出它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亦可反映出医和文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医学所及内容广泛,与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气象学、术数学、哲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1983年,张灿玾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地区古籍整理学术牵头人及部级重点整理研究课题《甲乙经》校注的主编人。近10余年,他在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校注与校点中医古籍十余部。其中《针灸甲乙经校释》、《素问校释》及《针灸甲乙经校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获厅局级奖4项。他自撰的百余万字专著《中医古籍文献学》,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12月,张灿玾被山东中医药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并聘为终身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