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发于肛门称为肛门湿疹,中医亦有谓“肛周风”。
五倍子收涩止痒,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现代研究表明,
马齿苋解毒消炎,止痒消肿,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的感染。
痔疮案 王女,59岁,2006年3月31日就诊。患者患内痔4年,肛门痛及出血1周;伴有便秘,
子宫下垂;舌暗红,舌下静脉瘀曲显露,苔薄,脉细弦。此乃痔疮;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痛。处方:
马齿苋20克,
地骨皮15克,
槐花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五倍子15克,
花椒15克。5剂,煎煮后先熏后洗。二诊(4月14日):熏洗3日,肛门疼痛及出血症状顿失。
倪某,女,73岁,2005年10月25日就诊。患者反复肛门痛10余年,昨日又起,大便日行1~2次,有不尽感;舌偏红、苔黄,脉细弦。今年7月肠镜示绒毛状管性腺瘤,病理示局灶轻度不典型增生。此乃痔疮;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痛。处方: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马齿苋20克,槐角15克,
黄柏15克,
蒲公英30克,
五倍子15克,
花椒15克。6剂,煎煮后先熏后洗。二诊(12月1日):熏洗2天,即自觉痔疮软化、疼痛不再。
沈女,56岁,2009年6月9日就诊。主诉:自2000年起反复发作痔疮,出血,有脱肛感,大便不成形,每日晨起1次,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肠镜检查示:1500px以下结肠、直肠未见异常。处方(1):
马齿苋30克,
五倍子12克,明矾12克,
荆芥12克,
防风12克,
花椒12克,
威灵仙15克,
地骨皮15克, 5剂,煎煮后外用,先熏后洗;处方(2 ):
党参15克,
黄芪30克,
白术9克,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12克,
甘草6克,
当归12克,枳壳12克,六
神曲12克,
麦芽15克,
鸡内金12克,7剂,口服。
二诊(4月21日):痔疮未发,自觉肛门上收,无脱肛感,顷诊舌痛,以舌尖为主,处方:处方(2)加
栀子12克,
荆芥12克,14剂,口服。未予外用方。
三诊(6月30日):药后痔疮发作基本消失,舌尚痛,大便不成形,舌偏红,苔薄黄,脉细弦。处方(2)
白术加量至15克,另加
茯苓15克,14剂,口服。
四诊(7月14日):舌不痛,痔疮不发,大便稍成形,处方(2)续7剂。
《
丹溪心法》说:“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本病辨证属于湿热内蕴大肠、气血郁滞不畅,治应清热燥湿、凉血止痛。
马齿苋、
槐花、
地骨皮清热凉血止血,其中
地骨皮入肺经,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利于清肠中热毒;
荆芥、
防风祛风燥湿止痛,《
纲目》言
荆芥“散风热……治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花椒加强止痛;
五倍子收敛止血,陈无择《三因方》:“治肛脱不收:
五倍子末三钱,入
白矾一块,水一碗,煎汤洗之”;
威灵仙性猛急,走而不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本草衍义》曰其可“治肠风”。以上外用药先熏后洗,加之热力的效应,可使局部肛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肛周湿疹案 患者湿热症状明显,故加
黄柏、
蒲公英清热燥湿。患者3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中气下陷,故加用补中益气汤内服以健脾益气、提升中气。但一般来讲内服药起效较慢,故首诊疗效甚关乎外用药。
丁女,62岁,2009年5月19日就诊。主诉:肛周湿疹,肛门处不适,潮湿瘙痒,舌暗红,苔薄,脉细弦。处方:
五倍子15克,明矾10克,
苦参30克,
马齿苋30克,7剂,煎煮开后先熏后洗肛门及肛周。
二诊(6月2日):外洗后,肛门不潮湿,瘙痒止而无不适。
湿疹又叫浸淫疮、血风疮等,《
外科正宗》云:“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湿疹发于肛门称为肛门湿疹,中医亦有谓“肛周风”。
五倍子收涩止痒,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现代研究表明,
马齿苋解毒消炎,止痒消肿,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