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肛门滴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005-03-18
       日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医科郭集军等运用补脾益肠丸内服配合中药煎剂肛门滴灌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或结肠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病因和发病机理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遗传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以及黏液脓血便等。治疗上主要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必要时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总体上疗效不甚理想。
       郭集军等收集该院门诊和住院病人61例,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并经纤维结肠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补脾益肠丸6克,每天3次口服,并于每晚睡时肛门滴灌中药煎剂(方药组成:地榆苦参黄柏白及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随症加减:病变以黏膜水肿为主者加苍术、枯矾、白芷儿茶诃子;以黏膜充血或脓血分泌为主者加黄柏秦皮白头翁紫草;以黏膜糜烂溃疡为主者加青黛血竭珍珠粉、云南白药等)。对照组运用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500毫升中肛门滴灌。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可能影响本治疗方法的药物,并每周复诊,记录症状、体征;疗程结束后由原操作纤维结肠镜的医生负责复查纤维结肠镜。
       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恢复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未见复发)9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或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减轻Ⅱ度以上)11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或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有所好转,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减轻Ⅰ度以上)15例,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消失或结肠镜检查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达97﹪;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
       研究人员介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肠癖”、“泄泻”和“便血”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邪毒为标,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或心身过劳致脾胃损伤、湿浊侵袭或内生,下注大肠致脏气失调,壅塞气血所致;或因起居不慎等致气机逆乱、湿蒸热郁、伤络动血而成,症见发热腹痛、利下黏冻或脓血、里急后重等。故其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湿浊瘀阻,治宜补脾祛湿、化瘀涩肠、上泻止血止痛。
       补脾益肠丸是由黄芪党参白术肉桂防风木香当归延胡索补骨脂赤石脂荔枝核等组成的中成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等功效;配合上述中药煎剂睡眠时肛门缓慢滴灌,既避免了以往灌肠时对大肠的刺激而致排便使灌肠液流失,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同时也减少了胃液和小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并可使药液直达结肠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