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 调动并调节内脏功能

       
       薄智云 教授,腹针疗法发明人。全国名老中医,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客座教授、广东省中医院腹针研究所所长、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院长、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薄智云教授发明的“薄氏腹针疗法”是一种无痛的针灸疗法,靠术者的得气感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治疗。腹针具有取穴少、疗效稳定、痛苦少的优点。同时因为腹针具有善调脏腑的优势,通常只需要几次治疗,便可以取得传统针灸几个疗程的疗效,使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缩短。
       三维经络 完善理论
       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薄智云教授提出先天经络系统的理论,发明了腹针疗法,使针灸的适应证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薄老在腹针发现的过程中,大量汲取和借助了传统中医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和经验集成,同时,也从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和西方科学研究方法上获得了灵感以及教训。
       薄氏腹针的理论基础源于先天经络。薄氏腹针认为,以脐带(神阙)为核心形成的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先天经络系统。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神阙调控系统是早在胚胎期就开始发育的全身最早的经络系统,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腹针疗法发现了先天经络系统,完善了脏腑经络理论,建立了脏腑-经络-全身的气血运行思维模型,同时找到了调节这一系统的方法,还原了中医理论。
       治病求本 刺至有效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腹针临床取效同样需引气至病所。从宏观角度来看,神阙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经络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因此,腹针气至病所的向灶性,表现在感传向患病的脏腑,在神阙与脏腑这个内脏封闭系统之间的调整。当脏腑之间的平衡有序后,再由脏腑之气对局部进行再调整。故腹针中经络感传现象与传统体针有所不同,明显的循经性或向灶性少见,而以局部憋胀、疼痛或局部短距离的、无规律的感传较为多见,但同样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气至病所,腹针同时也强调刺至病所。薄老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临床上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靶点精准,疗效明确。
       用针必审 施术勿躁
       薄老素来注重中西合参,虽然出身中医世家,但在西医院从医20余载,其西医功底亦十分深厚。临证非常强调诊断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躁,依情再做加减”的辨证诊疗思路。同时,薄老提倡用西方科学方法使中医的知识清晰化,提出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疗法应用原则。从腹穴定位、腹针处方、针具选择、针刺深度等各个方面对腹针进行严格规范。
       腹穴测量要依据骨度分寸严格定穴,并提出任脉乃是位于人体腹白线而非前正中线的新观点;腹针处方遵循一病一方,每病处方均为薄老多年临床摸索而得,只要对证,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合理辨证必然有效。
       适应证广 安全捷效
       薄氏腹针有60余个优势病种,均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有序化,故较依赖于人体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以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大致可以分为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卒中后遗症、老年性痴呆、高血压等;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视神经萎缩等;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征、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
       腹针的禁忌证主要包括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等。(本文作者系薄智云教授亲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