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浅析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
       最近在跟从衡阳市中医院郭永红主任学习的过程中,每见其在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急性疼痛患者时常用乌梅丸加减效果很好。遂在其指导下研习此方。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乌梅丸中暗含5个方:蜀椒、人参干姜——大建中汤;细辛桂枝当归——当归四逆汤;干姜附子——四逆汤;黄连桂枝干姜人参——黄连汤;干姜黄连人参——干姜芩连人参汤。《金匮要略》提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以甘味之药和之。”所以用乌梅补肝安蛔,黄连黄柏清热佐助。乌梅黄连又可安心除烦。原文重点是要让蛔厥和脏厥区别开来,脏厥和蛔厥都有“脉微而厥”、“肤冷”、烦躁的症状,但是蛔厥有“当吐蛔”、“得食而呕”并且烦躁时有间歇性的特点。原文中“又主久利”很重要,认为是本方的主症之一,因为方中君药乌梅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临床久泻用乌梅丸,乌梅用80克,效果很好。原文中“又主久利”之“久利”可能是由于蛔虫病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独立于蛔虫病的一种病症。另外也有可能是后人加入的,因为张仲景其他的方中是不用乌梅收敛止利的,而且把它放到最后也不符合经文的排列风格。但不管怎样,“又主久利”是本方的主症之一。
       当归四逆汤和四逆汤的主症都是“脉微而厥”,但是乌梅丸还有一个主症,就是绞痛。大建中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同时当归四逆汤和黄连汤也可以治疗痛症,方中蜀椒、细辛桂枝当归附子都可以止痛,君药乌梅安蛔止痛。所以乌梅丸可治疗一切痛症,特别是内脏绞痛。
       一般得蛔虫病的患者病程都比较久,所以乌梅丸的病机是蛔虫病,日久伤正,气血不足,夹杂内热,蛔虫上攻导致胆部绞痛、脉微而厥,蛔虫内伤脾胃又可能出现下利等症状。乌梅丸的症状可以理解为“蛔病日久,蛔虫上攻,胆区绞痛,脉微而厥,或时烦,得食而呕,或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或下利者,乌梅丸主之”或者是“厥阴病,实邪攻冲,心腹绞痛,脉微而厥,或时烦,得食而呕,或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或下利者,乌梅丸主之”。
       综上所述,乌梅丸有三大主症:绞痛、脉微而厥、久利。兼症主要是:烦、呕。分别与五个不同功效的经方对应。绞痛对应的是大建中汤和当归四逆汤,脉微而厥对应的是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久利对应的是乌梅,烦对应黄连汤,呕对应大建中汤和干姜芩连人参汤。另外渴对应乌梅,气上撞心对应桂枝,心中疼热对应黄连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