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
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症。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中医认为盗汗多为肾阴虚所致。
临床表现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病因病机 1、肾阴虚: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
2、结核病。
轻重分型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性质划分 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
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
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
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中医的汗证较为常见的有自汗与盗汗。其中时有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盗汗。在现代医学中,甲亢、风湿热、休克、结核、低血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也可引起出汗异常。
对于自汗的中医辨证调理,分为三种证型:营卫不和、肺脾不足及热滞于内。
营卫不和,常常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常见于表虚之人而冒风受寒,或经常失眠者,遇情绪波动则汗出加重。脉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可选用调和汤:
桂枝12克,
白芍20克,
黄芪30克,
黄芩12克,
党参30克,
丹参30克,
白芷12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葛根15克,
柴胡12克,
陈皮12克,
半夏12克,
防风12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炙
甘草10克,水煎服。建中丸、玉屏风口服。
肺脾不足,汗出恶风,平素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活动后汗出较甚。舌质淡,脉细弱。针对此证,相应宜补益脾肺,益气固表,可以选用补益固表汤:
黄芪60克,
白术15克,
防风12克,
茯苓15克,
党参30克,
丹参20克,
黄精15克,
玉竹12克,
百合20克,
灵芝15克,
莲子15克,扁豆15克,
枸杞子20克,
龙眼肉20克,熟地30克,
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参蛤丸口服。
热滞于内,常表现为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颧热,烦躁不安,或兼有发热,肢节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宜清泄内热,可选用清化汤:双花30克,
连翘30克,
菊花15克,
桑叶12克,
黄芩12克,
黄柏12克,公英20克,地丁15克,
石膏30克,
知母15克,
竹叶12克,
黄连10克,
莲子心10克,生地20克,元参15克,丹皮12克,炙
甘草10克,水煎服。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盗汗的临床辨证分型多分为:心血不足及阴虚火旺二型。
心血不足,常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可选用养心汤:
柏子仁12克,
酸枣仁30克,
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夜交藤30克,鹿角胶10克,龟板胶6克,
麦冬12克,
当归15克,
白芍20克,生地20克,
黄连3克,茯神15克,
党参20克,
黄芪30克,
甘草6克,水煎服。安神丸、归脾丸口服。
阴虚火旺,往往出现潮热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滋阴汤:
黄精15克,
玉竹12克,沙参15克,
麦冬15克,
天冬12克,桑葚20克,
当归15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
黄柏10克,
黄芩10克,
黄连3克,
黄芪30克,
竹叶12克,旱莲草15克,
甘草6克,水煎服。知柏丸、
珍珠丸口服。(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曹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