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致出血性大肠炎的防治

       2004-08-30
       抗生素可以引起急性出血性大肠炎。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其临床特点有一定认识并对其治疗处理积累了一定经验,特撰此文,供同行们参考。
       抗生素引起的急性出血性大肠炎是一少见的不良反应,国内报道甚少,文献资料显示,这一不良反应大多是由于应用半合成青霉素,尤以口服半合成青霉素多见,如新青霉素Ⅱ(苯唑西林胶囊),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胶囊),必仙素(羟氨苄青霉素胶囊)等,其他如头孢菌素类、四环素族、红霉素族类等亦可引起。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过敏、免疫、药物刺激大肠黏膜等有关,其病理变化是大肠黏膜炎性反应、水肿、出血。临床上多于服用抗生素后10天左右发病,患者出现突发性腹部疼痛,难以忍受,频繁腹泻,水样便,可达十几次,后转为血便,呈果酱样,伴随恶心、呕吐和低热。患者精神倦怠,萎靡不振。查体:腹部及下腹部轻压痛,腹部阳性体征与严重的临床表现不符(症状重、体征轻),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色素可偏低,大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满视野。腹部平片可见大肠积气。纤维结肠镜检:大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出血。根据用药史,典型症状,腹部阳性体征轻,及辅助检查即可确诊。
       对于抗生素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的处理包括:停用抗生素、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解痉止痛,可适当应用止血剂、激素和甲硝唑等治疗。本病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笔者提醒,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时,如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便血,应警惕抗生素引起急性出血性大肠炎的可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停用,及时治疗。同时,应嘱患者避免再次用同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