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的临床应用

       “肝肾同源”也称为“乙癸同源”,明朝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古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
       “肝肾同源”也称为“乙癸同源”,明朝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古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肝肾同治。”此语在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当中,都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故有必要探源深究以利指导于临床,此就本人的体会述下。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
       在五行及地支归属关系方面,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因水生木,故肝木为肾水之子,肾水为肝木之母,而成为密切的母子关系,母实则令子壮、子强母健,所以就将肝肾这种紧密的母子关系称为“乙癸同源”,以至后代所说的“肝肾同源”、“肝肾同治”皆为此意。
       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可转化为肾精,肾精也可转化为肝血,并有
       精血同源之说,肝肾之血精又同源于肾水,肾水足则二者精血才充实。《张氏医通》:“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肾同居下焦各为先天,肾为一身之先天主生殖,肝为女子之先天藏血之脏,同与生殖关系紧密,男子的阳痿、早泄、遗精、精子活力下降等多责于肾;女子的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也多责于肝。二者这种紧密关系,多称之为“肝肾同治”,此就把肝肾精血的紧密关系归为“肝肾同源”。
       肝肾之阳,同出于命门之火。所谓肝阳即肝内相火,肾阳即为肾中元阳,也成为相火,二者皆依靠命门之火的温充。命门火衰,二者皆会衰,命门火旺,二者之阳皆健。临床上所出现的肢体畏寒筋脉拘急作痛,两侧少腹痛而下坠,我们常诊为肝阳亏虚、寒滞肝脉,不能温养肝之筋脉所致,这可补养命门之火,而使筋脉得养。再例如肾阳虚弱所出现的形寒肢冷、生殖功能下降,阳痿、水肿等,皆可温补命门之火。所以李氏就将这种在生理、病理中的二者关系,称之“乙癸同源”。
       滋补肾阴方剂的药物可以滋补肝阴,而滋补肝阴的方药同时也补肾阴。例如六味地黄汤类,这在临证中也常说的滋补肝肾。而像滋补肝心、肝肺、肝脾,滋补肾脾、肾肺等却很少提及,这也是称之为“肝肾同源”“肝肾同治”的一个方面。
       肝主筋、肾主骨。筋附于骨而行合肢体的正常运动,当肝血亏虚肾气亏虚时,即出现了筋骨失养而四肢疼痛、无力,治疗时,对这种紧密的生理、病理关系经常以补肝肾壮筋骨为治疗原则。这又是“肝肾同源”及“肝肾同治”的一个方面。
       以上说明肝肾无论从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及治疗方面皆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常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所以也就“肝肾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