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5年余,为全国中医周围血管病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中医古籍中有关周围血管病的记载,多见于“脱疽”病。其中有一种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脉管炎发病率居世界之首,不少病人可致终身残疾。
陈淑长毕业于20世纪60年代,被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工作。那时,她在临床每天接触最多的病人是脚伤、肢残的脉管炎病人。看到患者痛苦的面容和期盼的目光,陈淑长立志要研究和攻克这种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疾病。
20世纪70年代,陈淑长又开始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研究,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陈淑长对下肢水肿,静脉曲张,血栓性深、浅静脉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多发性大动脉炎,雷诺病(症),手足紫绀症以及皮肤血管性疾病等研究相继展开。
一位患动脉硬化的老人在广播中听到陈淑长治疗此病的消息,在久治不愈十分绝望中给陈淑长写了一封信,陈淑长立即给她回了信。见面时,陈淑长发现老人脸色灰暗,左脚大拇趾已溃破。老太太说4个月前开始腿凉,脚麻痛,走不了远路。在医院诊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糖尿病足,医生说必须截肢,老人家说什么也不接受,可是肿痛已经两个月了,万般无奈来找陈淑长诊治。经核磁、彩超检查,老人的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下肢严重缺血。临诊见舌淡紫有瘀斑,脉紧。陈淑长辨证为脉络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属脉络毒瘀证,治以解毒透脓,通脉消肿。半个月后,老太太的左脚大拇趾肿消,脓液渐少。一个月后创面愈合,改用益气活血,通脉化瘀疗法。半年后,下肢及足部症状逐渐消失,慢走可达2~3站地,冬季腿凉亦有减轻。老太太逢人便说,她过去总认为人老了,走不了远路,冬天时腿发凉没啥大不了的。现在总算明白了,腿凉、腿麻、走路腿脚痛可不是小事儿,弄不好会要人命的,自己差点为此成了残疾人。
多发性大动脉炎也是近年来周围血管病的常见病。一位长期低热的女患者前来就医,她告诉陈淑长,自己经常感觉全身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左胳膊血压量不着,血沉达160,是正常人的8倍。经各种检查发现,患者得的是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临诊所见,患者舌质淡,苔少,脉弱(左),细数(右)。陈淑长辨证认为,该患者属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血脉不荣,致长期低热不退,全身乏力等。对证下药一段时间后,患者体温正常了,血沉降到60,血压也可以测着了。
陈淑长还曾经治疗过一位姓王的患者,8年前出现腿胀,因休息后可缓解,没有太在意。至小腿水肿后,到医院化验尿,查肾功能等,也没有发现异常,未得到及时诊治。后因腿肿加重影响了工作才予以重视。就诊时患者诉说双下肢水肿,晨起后缓解,近半年午后小腿水肿加重。彩超报告表明:下肢股深、浅静脉瓣膜均显重度功能不全。临诊见病人舌质淡紫,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辨证为脾虚湿阻脉络,水湿流于下,溢于肌肤,属脉络湿瘀证,治以健脾利湿,活血通脉。内服中药两周后,患者腿胀及水肿减轻。续服中药一个月,肿胀基本消失。王先生非常高兴地说:“当看到不少病友腿肿,已出现有静脉曲张,夜间腿抽筋,足踝区色素沉着,小腿湿疹,甚至内踝上还形成经久不愈的漫性溃疡等各样表现时,我庆幸自己遇到陈教授,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关 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