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脖子”扳出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本报记者 严少卫 通讯员 李 军□ 
       
       提起中医骨伤疗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的孙氏手法可谓知者甚众。当人们出现手麻无力、胳膊疼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时,中医骨伤科医生运用孙氏手法中的“扳脖子”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疼痛,还能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
       但由于操作技巧性较强,中医手法往往只被少数专业人员使用。在2009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朱立国,在孙氏旋转手法的基础上,改良创造的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获得了二等奖。他的这项研究首次评价了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增加了应用的可重复性。目前,该方法正在5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
       按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中医手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被列为第二大顽症。有调查报告称,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7.3%,其中约60%属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而中医手法因方便易行、费用低廉、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成为该病临床治疗主要方法之一。据悉,目前临床上94%以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经非手术疗法缓解症状。
       “与针灸、中药治疗相比,中医骨伤治疗虽然从诊断到病名都与现代医学联系相对紧密,但传统旋转手法操作是由医生凭经验独立完成,其旋转角度及发力时间和力度难以控制与规范。初学者稍微掌握不到位,就容易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颈椎造成损伤。”朱立国认为,目前对中医手法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多局限于一般经验总结,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为此,在2000年,朱立国开始着手研究制定中医手法治疗的规范。“有了规范,才能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中医手法治疗疾病的效果。”朱立国说,以前西医专家对中医手法不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觉得中医手法容易造成人体的损伤。实际上,只要将中医手法规范在人体正常生理范围内,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其造成损伤的概率极低。
       判定疗效不靠感觉靠仪器
       起初,朱立国希望直接从有明确疗效的传统手法着手研究。但后来他发现,由于运用中医手法的医生存在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其治疗效果不一。于是他决定改变思路,看能否对传统中医手法进行创新。
       “通过临床试验,我们在中医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基础上,慢慢归纳出了旋提手法。”朱立国说,旋转手法中最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步骤是“旋”和“提”,原先都是由医生瞬间完成。经过改良,他们根据旋转手法放松局部肌肉和调整微细结构的作用机理,制定了新的旋提手法操作步骤,将“旋”与“提”两步分离。“旋”由患者完成,当患者的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医生只要轻轻一提拉,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旋’和‘提’的分离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亮点。” 朱立国说。
       规范了操作步骤后,朱立国带领的课题组开始收集有效数据。通过研究,他们找到了颈椎旋提手法平均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最大加速度、扳动位移及扳动冲量等一系列力学参数。随后,朱立国将临床力学参数用于模拟旋提手法的程序,建立了旋提手法动态力学模型,形成一套新的中医手法考核办法。朱立国说,这种考核办法使对中医手法疗效评价的基础研究不再单纯依靠病人疼与不疼的主观感觉,而是通过仪器收集的发力时间、最大作用力等相关数据,检测初学者手法操作的力学要素是否达到要求。“就像心脏按压训练一样,按压的力度准确、频率得当,仪器会显示绿灯,合格;如果操作不当,仪器则显示红灯,不合格。”
       旋提手法在国内外推广
       朱立国认为,临床研究与机理研究互为因果,临床上规范了才能进行机理研究,机理研究明确了,可以进一步促进临床发展。以此为切入点才能促进中医骨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此,朱立国率领课题组首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量化主要效应指标的研究方法,评价了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用自主研发的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等仪器,对不能量化的主要效应指标(颈部压痛、颈椎活动度)进行量化研究。经第三方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处理后证实,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为91.51%、愈显率为56.44%,无不良事件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牵引治疗64.42%的有效率和6.73%的愈显率。
       朱立国等人的这项研究正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方法和全国骨伤科行业标准推荐方法在国内外推广。一份最新统计表明,在全国各医院用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6万多个病例中,有效率均超过90%,且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