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述,意思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机体阴阳协调,内外环境平衡。一旦阴阳失调,人体即发生各种疾病。
反季节旅游并非人人都适宜,短时间内辗转于气候差异过大的环境中,钱先生这样的“温差病”并不少见。常在旅途或旅行
归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道、胃肠道病症如感冒、腹泻、便秘等,甚至心脑血管疾病。
扰乱阴阳平衡可致病 《
内经》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述,意思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机体阴阳协调,内外环境平衡。一旦阴阳失调,人体即发生各种疾病。环境温度影响气血运行,两地温度差异过大更易使气血运行异常,扰乱自身阴阳平衡,使脏腑功能受损,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症。
环境温度的巨大变化能直接损害心脑血管。当温度低时,人体血管收缩,这也是冬季血压偏高的原因。若此时到南方旅游,血管因温度升高而舒张,血压随之下降。等到返回寒冷的北方,突然进入低温环境,血管急剧收缩,加上旅途劳顿、休息不好,机体免疫力下降,易使血压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学认为,气血是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紊乱是形成心脑病症的根本原因。环境温度的忽高忽低犹如“过山车”,易引起气机逆乱,阴阳失调,阻滞全身气机;若瘀血随经脉流入于脑,与精髓错杂,可使清窍受蒙,灵机呆钝,则往往表现为头痛、头晕、半身不遂、痴呆神昏、癫狂等情况。
地域差异增加病变 除了环境温度外,地域差异也参与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改变,如地理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南方湿热,人皆腠理稀疏,北方干寒,人皆腠理致密。从南方游玩
归来时,人的腠理稀疏,不能立即适应北方寒冷并做出相应调节,因而易受寒出现头痛、咳嗽、发热、流涕等症。异地饮食习惯不同,胃肠不能马上适应,则易使胃肠功能紊乱,产生呕吐、腹泻、便秘等症。而且,当地一些植物或食物可能使人产生皮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游玩后,因身体疲劳及水土不服,正气亏虚。再遭遇环境温度的巨大变化,人体即被邪气袭扰;正邪相争,正气不足无法抵御邪气故而发病。体质是正气盛衰的体现,不同体质精气阴阳盛衰有别。老年人脏气已亏,精血不足,抗病力下降,更易感外邪而病倒,且多迁延难愈。反季节出游,这部分人群应更谨慎出行。如果不耐严寒,想去温暖地方过冬,最好等到天气转暖时再回来。这样就会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增大发病的几率。
三种方法强体质固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突出了预防的重要性。“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可增强体质,巩固正气,预防疾病发生。如下几种养生方法。
顺应自然:强身健体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意即遵循四时变化规律,顺应自然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还应注重“形神合一”,加强身体锻炼(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机能旺盛。动静合一,可增强自身调摄能力,预防疾病。
药食同调:补肾益精 古人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正气足。要讲究饮食宜忌,不过饥过饱,同时须克服饮食偏嗜,体质偏热者宜食寒凉而忌温热之品,体质偏寒则反之。平时可服用
人参、
枸杞子、
黄芪、
何首乌、桑葚、
莲子等增强体质保健强身的药物。冬季宜用补肾益精药物如
杜仲、
蛤蚧、
冬虫夏草、
鹿茸泡酒饮用。如此药食同调,可扶助正气,平衡体内阴阳。
推拿保健 针灸防病:通过各种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可起到舒经活血、缓解疲劳的功效;而针灸能刺激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及调节身体机能,使人身气血阴阳得到调整而恢复平衡,由此保健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