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祯祥 湖北中医学院
细辛配伍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现就其常用配伍药对简述如下:
细辛与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诸药中
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药性论》)。所谓“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名医别录》)。大凡“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本草正》)。“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
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
甘草以和其性”(《
本草汇言》)。据考:“《
伤寒论》、《
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
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
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
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攻者,下而不上;温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杂者,众而不群;毒者,暴而无制。若无
甘草调剂期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
本经疏证》)。可见,
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
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
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
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
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 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
珍珠囊》)。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
定喘”(《
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
干姜以司肺之开,
五味子以司肺之合,
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
干姜、
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
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
干姜、
细辛耗散肺气。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
细辛与麻黄、附子 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发汗散寒力强,凡“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本草通玄》),素“解肌第一”(《本草经疏》),“发表第一药”(《本草通玄》),“治感第一要药”(《本草正义》)之称。主治风寒表实证。“
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
细辛味辛气温,达肾肝之阳气,力更猛于
麻黄。是以在
至阴之分,虽不同于补阳诸味,然能就阴分而散寒邪”(《药义明辨》)。
麻黄走表以开腠散寒,驱邪外出;
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
细辛归肺、肾二经,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助
麻黄祛风散寒以解表,又能助
附子温里以鼓舞邪外出。三药并用,表里同治,内外兼顾,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细辛与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走而不守,可上达巅顶,下达
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
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
珍珠囊》谓能“散诸经之风,治头痛颈痛。”
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故有头痛必须用
川芎之记载。
细辛辛温性烈,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治少阴头痛之要药。《
医方集解》云:“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乃作。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细辛与当归、桂枝 桂枝辛甘温煦,入营血,达四肢,“力善宣通”(《
医学衷中参西录》),能“温经通脉”(《
本草备要》)。
细辛“善祛阴分之寒邪”(《本草正》)而温通经脉。“
桂枝得
细辛而气血流经”(《
古今名医方论》),温通之力增强。“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
注解伤寒论》)。
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本草正》)。既能补血中之虚,又能行血中之滞。三药配伍,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使营血充,寒凝散,经脉通,则血虚寒凝经脉诸症得解。
细辛与羌活、防风 羌活辛苦性温,气味雄烈,长于散表寒,祛风湿,“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本草正义》),“散肌表
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
本草汇言》),为“非时感冒之仙药”(《
本经逢原》),治风寒湿痹之要药。
防风辛甘微温,“疗风最要”(《
本草纲目》),“通治一切风邪”(《本草正义》)。能“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
医宗金鉴》)。因其以祛风见长,且微温不燥,素有“风药中润剂”之称。
细辛辛温,“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本草经疏》),长于“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三药配伍,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力增,适用于风寒感冒夹湿,恶寒发热,头身酸重疼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