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泄泻

       泄泻。注下症也。经云。湿多成五泄。曰飧。曰溏。曰 。曰濡。曰滑。飧泄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
       周 因长夏湿热。食物失调。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先用胃苓汤分利阴阳。(暑湿热) 胃苓汤去甘草
       温 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胃苓汤。
           又 向年阴分伤及阳位。每有腹满便溏。长夏入秋。常有滞下。此中焦气分积弱。水谷之气易于聚湿。或口鼻触入秽邪。遂令脾胃不和。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天暖气蒸。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
           藿香梗 白蔻仁 橘红 桔梗 杏仁 郁金 降香 浓朴夏至后。热胜湿蒸。气伤神倦。用东垣益气汤。若汗退场门渴。兼生脉散敛液。
       某 秋暑秽浊。气从吸入。寒热如疟。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议芳香辟秽。分利渗湿。
           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甘草 猪苓泽泻 木瓜 滑石 檀香
           又 进药稍缓。所言秽浊。非臆说矣。其y茎囊肿。是湿热甚而下坠入腑。与方书茎款症有间。
           议河间法。
           浓朴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猪苓 泽泻 丝瓜叶
       某 阴疟久伤成损。俯不能卧。脊强。脉垂。足跗浮肿。乃督脉不用。渐至伛偻废疾。近日暑湿内侵泄泻。先宜分利和中。
           浓朴 藿香 广皮 茯苓 泽泻 木瓜 炒扁豆 炒楂肉 炒砂仁
       蔡(二一) 气短少续为虚。近日腹中不和。泄泻暑伤。先以清暑和脾。预防滞下。
           浓朴 广皮 炙草 茯苓 泽泻 炒扁豆 麦芽 木瓜 炒楂肉 砂仁
           又 香砂异功散。
       叶(五七) 平素操持积劳。五志之火易燃。上则鼻窍堵塞。下有肛痔肠红。冬春温邪。是阳气发越。邪气乘虚内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发散可解。况兼劳倦内伤之体。病经九十日来。足跗日肿。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腻。其色黄赤紫滞。小便不利。必随大便而稍通。此肾关枢机已废。二肠阳腑失司。所进水谷。脾胃不主营运。酿湿坠下。转为瘀腐之形。正当土旺入夏。脾胃主气。此湿热内淫。由乎脾肾日伤。不得明理之医。一误再误。必致变现腹满矣。夫左脉之缓涩。是久病阴阳之损。是合理也。而右脉弦大。岂是有余形质之滞。即仲景所云。弦为胃减。大则病进。亦由阳明脉络渐弛。肿自下日上之义。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满之弊。大旨中宜运通。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气开阖。始有转机。若再延绵月余。夏至阴生。便难力挽矣。四苓加椒目浓朴益智广皮白。
           又 服分消方法五日。泻减溺通。足跗浮肿未消。要知脾胃久困。湿热滞浊。无以营运。所进水谷。其气蒸变为湿。湿胜多成五泻。欲使湿去。必利小便。然渗利太过。望六年岁之人。又当虑及下焦。久病入夏。正脾胃司令时候。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扶正气。驱湿热。乃消补兼施治去。晚服资生丸炒米汤送下。(早服)人参 广皮 防己 浓朴 茯苓 生术 泽泻 神曲 黄连 吴萸
       朱 口腹不慎。湿热内起。泄泻复至。此湿多成五泄。气泻则腹胀矣。(湿热)
           人参 茅术 川连 黄芩 白芍 广皮 茯苓 泽泻 楂肉
       陈 脉缓大。腹痛泄泻。小溲不利。此水谷内因之湿。郁蒸肠胃。致清浊不分。若不清理分消。延为积聚粘腻滞下。议用芩芍汤。
           淡黄芩白芍 广皮 浓朴 藿香 茯苓 猪苓 泽泻
       张 脉缓涩。腹满。痛泻不爽。气郁滞久。湿凝在肠。用丹溪小温中丸。
           针砂 小川连 苍术 白术 香附 半夏 广皮 青皮 神曲浆丸。
       &n|<<<<<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