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彭龄 1934年生,名医许公岩之子;自幼随父学医,从医50余年;临床精于辨证,遣方用药有独到之处,用药少而精,疗效显著;是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益气温阳治心衰房颤
阵发性房颤属中医“心悸”范畴。其病变主要在心,证候特点是虚实相兼,以虚为主,故补虚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法则。当视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方法,以求阴平阳秘,气血运行通畅。许彭龄主任临床补益心气必用炙
甘草。心悸而见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神志昏厥,此为危症,为心阳衰微欲绝,故用
附子、
干姜回阳救逆,
桂枝温通心阳。
病例:李xx,男,72岁。因心悸无力、下肢酸软10余年,突发晕厥两次就诊。患者患高血压病30余年,间断服用降压药。近10年自觉心慌、乏力、下肢浮肿且酸软无力,胸闷憋气。诊断为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持续服用降压药,间断服用利尿剂及强心药。本次就诊当日晨起突然晕厥两次,自行苏醒,伴胸闷憋气,明显乏力,舌紫暗,苔白黏,脉虚细结代。证属心脏气阴两虚,心阳衰败,拟益气养阴、温通心阳法。
处方:炙
甘草12克,
太子参30克,生
黄芪30克,
五味子15克,
麦冬18克,
丹参30克,大云30克。三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诉药后房颤发作两次,无晕厥,自觉身体温热,双下肢浮肿稍减。
处方:炙
甘草12克,
党参30克,
茯苓30克,
桂枝12克,
干姜12克,乌附片12克,
五味子15克,元肉15克,大云30克,
丹参30克。三剂,水煎服。
服药期间房颤发作两次,无晕厥,发作时间较前明显减少,伴头晕乏力,双下肢无力。守方服药七剂。后因北京暴发非典停药近三个月。
三诊:诉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短,无晕厥,可自行转复,心慌减轻。
守方调理三月余,病情稳定。
治小儿疾患强调肺胃
许彭龄主任认为,许多较严重儿科疾病都是由于外感病失治、误治引起,如肺炎、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都与外感病失治、误治有关。从肺胃治疗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病例:温某,男,5岁。2005年6月20日初诊。低热、镜下血尿一月余。患儿于2005年5月发热,咽痛,于xx医院就诊,经化验检查,为链球菌感染,予抗感染治疗,热退。尿潜血(++),镜下尿沉渣中红细胞:5~15,白细胞:无或2~3。体温37℃~37.5℃,乏力,精神弱,恶风汗出,大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数。
处方:
连翘9克,
黄芩9克,
瓜蒌15克,熟军3克,焦三仙30克,丹皮6克,六一散12克。四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6月24日 药后体温正常,大便量多,轻咳,易急躁,舌淡红,苔白水滑,脉滑。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
处方:焦三仙30克,枳壳9克,
藿香9克,六一散12克,
黄芩6克,
半夏9克,薏米12克,
苍术9克,
生姜两片。三剂,水煎服。
守方调理一月余,患儿精神好,尿常规正常,随访近一年未复发。
善用经方治痹症
许彭龄善用古方,在治疗痹证时,灵活运用,效果颇佳。如治疗寒湿疼痛,用乌头汤、
桂枝加
附子汤;若演变为阳虚寒湿,则用真武汤或
附子汤。寒湿虚证,多见于中老年人,证见腰膝疼痛,伴有麻木感,疲乏短气,或见下肢浮肿,小便频数,此为气血皆虚,治疗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病例:杨某,女 42岁,2005年4月25日初诊。主诉:双下肢冷痛7~8年,逐年加重,痛及腰背,行走困难,恶寒怕冷,舌暗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尤甚。证属肝肾不足,寒湿痹阻,属痛痹。
处方:生
黄芪30克,熟地15克,
肉苁蓉30克,
巴戟天15克,
桂枝12克,
附子12克,
丹参30克,
狗脊12克,
麻黄6克。四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4月29日,仍感双下肢冷痛,痛及腰背,怕冷,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生
黄芪30克,熟地30克,
川乌15克,草乌15克,
麻黄6克,
桂枝12克,二活30克,
防风12克,
木瓜30克,
白芍30克。七剂,水煎服。
药后能少量出汗,自觉体力增加,仍感下肢冷痛,面部粟粒状皮疹,瘙痒,舌淡红,瘀斑,苔薄白,脉沉弱。守方调理半年余,患者疼痛消失,无恶寒怕冷,活动正常。(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