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难溶于水,必须与血浆蛋白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运转,故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临床主要根据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6.0 mmol/L或甘油三酯(TG)≧1.5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mmol/L,即可诊断。本病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障碍及饮食、营养、药物等因素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糖尿病、嗜酒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阻塞、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等。本病古代中医未有明确的病证与之相对应,现代中医名之为“血浊”。
辨治方药 目前,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属“本虚表实”证,以痰瘀内阻为标,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一般主张临床分如下5型进行辨治:痰浊中阻者,予导痰汤加减;胃热滞脾者,予保和丸和小承气汤加减;肝肾阴亏虚者,予六味地黄汤加减;肝郁脾虚者,予逍遥散加减;气滞血瘀者,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笔者认为,饮食营养的消化代谢,主要靠脾胃的运化和肝胆的疏泄。所谓高脂血症,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好逸少动、情志不舒,或禀赋因素及年老体衰等,导致脾失运化,肝失疏泄,痰浊、瘀浊内生为患。临床所见高脂血症的患者,大多或伴有头晕,目眩,胸闷,腹胀,困倦,口干苦,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苔多腻,脉多弦滑等证及体偏肥胖者。故笔者临床治疗高脂血症,多以疏肝健中、祛痰化浊、消食散瘀立法组方,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疏肝健中降脂方:
柴胡、
黄芩各12克,
黄精30克,法夏10克,
泽泻、炒
山楂各20克。水煎日服一剂,分早晚2次服。
方解:
柴胡、
黄芩疏肝清胆,以助脾胃之运化;
黄精补中益气、健脾生精,以治其本;
半夏、
泽泻祛痰和胃、化浊利湿,
山楂健胃消食、散瘀化积,共治其标。此外,方中的
柴胡、
黄芩、
黄精、
泽泻、
山楂等,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均能显著降低试验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
临床加减:头晕目眩著者,加
白术、
天麻;血压高者,加
钩藤(后下)、
夏枯草、草决明(打碎);胸闷、胸痛着,选加
郁金、
石菖蒲、全栝楼等;血瘀证明显者,加
丹参、生
蒲黄等;胁腹胀痛者,加芍药、
枳实;有脂肪肝等肝胆疾患者,选加
郁金、山栀、
虎杖、
茵陈、
蒲公英等;大便秘结者,加
大黄(后下)。
验案举隅 贺某,男,40岁。2008年9月3日初诊。近半年来一直感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时伴右胁腹胀痛不适,胸闷,口苦而干,厌油腻,大便干结,2日1行,体稍肥胖,唇舌紫暗,苔黄腻,脉弦滑。经B超检查诊为:
胆囊炎,脂肪肝;空腹抽血查:血清胆固醇(TC)为6.8mmol/L;甘油三酯(TG)为2.9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为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为3.65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1.2U/L。证属肝郁脾虚,痰浊、瘀浊、湿热内阻。予上述“疏肝和中降脂汤”加炒
枳实、
郁金、山栀各10克,
白芍、
虎杖、全栝楼(打)各15克。先后服用21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精神健旺,空腹抽血检查:TC3.66mmol/L,TG1.09mmol/L,HDL1.06mmol/L,LDL3.11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7.6U/L,均已在正常范围。嘱节制饮食,起居守常,坚持锻炼,停药观察。
预防和调护 1.预防以坚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度锻炼、心态平和为基本原则,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治疗以长期坚持饮食调治为基础,应适当限制食物中总热能的摄入,少吃油腻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尤应控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的进食量;除以鱼类及适量素肉共给蛋白质的需要外,可增加豆类等植物蛋白;避免高糖饮食,控制饮酒。
3.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胆道阻塞、高血压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