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蓓
鲁承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师承施少航老中医;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西城区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鲁承业在学术上十分重视经典和前贤诸家之经验。他主张临证要参天地阴阳气血形神之变,极三因禀赋主次之宜。法无定法,以切中病机为要;方无定方,以恰合证情为度,要知常达变。
从医40余年来,鲁承业曾为危重老人义务出诊,赢得了“品端术正”的赞扬匾额;曾使用中药辅助一中年女性白血病患者化疗5年,现患者已10余年体如常人;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我国某著名运动员得了一种怪病,整个舌面脱皮赤红,食水难进,常法未效,鲁承业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数剂而使之痊愈。
鲁承业中医专业功底深厚,擅长以四诊合参为据判断病之真与伪、常与变、轻与重以及疾病的预后。他曾为一位急腹症患者进行会诊,以脉静为据,诊为虫积腹痛,并以单方安蛔后,再服用驱虫药,使患者便下蛔虫数十条而愈。
擅治脾胃病、时令病和内科疑难杂证的鲁承业,又广泛涉猎妇、儿、皮科常见疾病。同时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和减缓身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具有丰富的经验。
胃气为本 辨证调理
鲁承业在临证中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治病以胃气为本。他认为,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其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脾胃不和”四个字。前人虽多提及脾胃不和之称,却没有系统论述过其病机及病证特点。鲁承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脾胃不和总结为几种病证:胃强脾弱、胃弱脾强、升降失调、脾湿胃燥。治疗总则当属调理脾胃。在调理脾胃时也注意脾胃的阴阳平衡,对不同证型的脾胃不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宋某,男,66岁,于2006年3月18日就诊。患者胃痛剧烈两月余,饭后尤重,胃镜显示食道炎B级,慢性浅表性胃炎,HP(+)。服西药治疗无效。舌苔薄白滑,中剥,质红暗,脉浮弦滑。临床辨证属阴虚湿郁络阻,属脾胃不和之脾湿胃燥证。处方:沙参12克,
麦冬9克,
川楝子9克,炒
白芍9克,
当归9克,熟地15克,
丹参9克,
降香6克,
砂仁4克,
茯苓12克,焦三仙30克,内金6克,
菊花9克,
桑叶9克。6服,水煎服。二诊患者胃痛明显减轻,后调理一月而愈。
四诊合参 审证求因
鲁承业特别强调临证一定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他指出,中医的理论体系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所以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诊治病人,而不是按照西医的诊断结果来治病。望、闻、问、切各有特点和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参合,不可分割的。临床运用时,必须四诊合参,环顾整体,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四诊中鲁承业尤其重视舌诊和脉诊。舌诊主要包括四部分,即舌质、舌苔、舌体、舌下脉络。脉诊中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沉、重按四部来分,以更好地确定病位。诊脉若能辨别浮中沉与重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然错综复杂,也不会出偏差,而立法用药则会做到丝丝入扣,切入病机。
张某,女,55岁,因耳聋两天于2005年4月14日就诊。患者耳鸣1月余,后出现右耳聋,伴头晕,晨起有痰,
膝关节疼痛,双下肢微肿,舌苔白薄腻,质紫暗,有齿痕,脉弦滑,寸浮,尺沉。电测听诊断为神经性耳聋。辨证系肝郁血瘀,痰湿挟风,上蒙清窍。方药:白蒺藜9克,
菊花9克,蝉衣6克,
夏枯草12克,荷叶6克,炒
白芍9克,
郁金6克,生苡米15克,
泽泻6克,
泽兰6克,
牛膝9克,
杜仲9克,
红花6克,胆星6克,
半夏曲9克。调理3月余,患者耳鸣渐愈。鲁承业总结说,此病例重在脉诊为寸浮,浮脉主表,为外邪侵袭,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因此判断兼有风邪所致,故兼以疏散肝经风热而愈。
配方严谨 轻灵适度
鲁承业在立法用药上秉承“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价格廉,却多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他谙熟药性,用药轻灵适度,十分重视合理应用多功能药。同时不拘成方,按证调配,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主证确立治疗之法,再参以不同的兼证组合遣药,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