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新和突破向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中医药研究学派,可以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学派流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现象。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派流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构建体系的基干,并一直对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派流派,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呈现出百川多流、群峰岺脉的壮丽奇观。
学派流派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架的基干 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流派和学派相类,学术界一般按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划分,常把为期短时段的或学派中的分支称为流派。在中国科学界、文化界,学术主旨明确者多称学派;有独特技艺以风格见长者惯称流派。学派流派的存在,是科学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古今中外理无二致。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智者学派,从布拉格学派到哥本哈根学派,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耶鲁学派,都是学术发展的状态、水平和规模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学派之分最初是因学术主旨不同而形成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记·论六家要指》和《汉书·艺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论及学派,大致认为学派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诸家各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经验系统,不同的学术资源,不同的治学理念,以自家的学术所长,各有用场。
中医药的学派,最初也是因于学术主旨不同而划分的,至唐代以前这种学派在演进中成为学科。宋代以降,在分科之后,又因于学说、观点的不同而茁成为学派。总的来说,中医药形成的时间也和当时的科学文化同步,即中医药学派确立始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奠基的标志。
以学说和观点形成学派不久,在宋金之际因其传播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便有地域性学派的崛起,如新安医派、江浙或三吴医派、岭南医派、海派等。同时,在学派中,又因其专长风格的不同,又有诸多的流派,各彰其道。如上所说,学派从发生到发展,先后有因学术主旨不同之学派,这是最原始的学派,它演发为学科。之后在学科中又因学说和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有学科领域的学派。之后又发展为地域性的学派,地域性学派又以地域文化、家世承传、处方用药习惯、医药资源之异而明道识见异,地域性学派又能超越学科界域,是多学科综合学派,并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承传于更长的历史的地域的时间空间。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演化也能展示其学术的运动现象。学派流派演化的总趋向是生→盛→异→化。学术主旨的学派演化为经典理论和学科,例如医经学派、本草学派乃至伤寒学派。某一学派称盛于一时后,在发展中引申发扬分异为支流和流派,显例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是派中有派。由客观认识的统一而被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有因弘扬不够,或学派流派自身生命力不强而未能传承或为其他理论所吸收,或因传承难度大又未得传人而致失传,典型例子如华佗的外科手术学派,已经有宗师、弟子、学术着作,以学派之势称盛于一时,但以后还是失传了。
学派流派的纵横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的不同学术主旨,是学科的滥觞。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曲礼》的“三世医”,即《黄帝针经》、《
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被谢利恒、任应秋等称为“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这也揭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此后,学派流派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干之一,医学分科、医事组织、传承授学乃至着作刊行、学术争鸣,皆难以超然于学派流派。可见,学派流派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乘时与俱兴,是其基干,也是为标志。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价值与特点 中医药学派与流派,是学术和学科的生长空间,在一定历史时期,重要学派是一面旗帜,在学术上有着非凡的价值:
一、学术的传承作用。宗师们的创新、学术思想、技艺特长等,由其弟子们逐代继承薪传。除对初祖的开山着作继承外,弟子们还整理或注释乃师着作,形成了学派流派的着作体系,使学派之学术接踵前世,递起演明,长荣不衰。
二、学术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应。学派和流派是一个学术放大体系,以其集团的研究能力持续探索某一医学现象或治疗方法,是个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仅如此,又由于世代的传承,能使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论述得以彰显。与之比较,不在学派的某种见解或奇险绝招,往往流于单传,即便载入着作,也往往成为 “奇异点”而被轻视,久之失传。
三、弘扬学术特长。学派流派能够立世于医林,在于有独到的观点和特技,如伤科技法、针刺手技、打丹火候等,这类绝技是学派流派的生命线,不只是在门派中传承,而且在世代传承中深入研究机理并进行技术改进,在弘扬中创新。
四、引领学术发展取向。学派流派各有其创新进取的动力机制。重大学派的学术思想能够形成学术潮流,并作为旗帜,建立新的规范,引导范式转换。医学史上学术的三次突破转型,都是缘于学派的作用实现的。第一次是张仲景,他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改变了以前医经与经方分立的局面,并以理、法、方、药贯通于六经辨证,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金元四家,特别是其魁首刘完素。他不只是首倡“伤寒是热病”改变了传统的热病惟寒致病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机,提出了“理论—病机”的辨证论治模式,突破了《
伤寒论》的“证候—方药”对应模式,由是可以据病机而选用方药,可以“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机,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医学。海派以地域性综合学派称着。以荟萃百家,务求创新,依傍文化,汇通中西,变而适用见长,其成长为领衔的学派,是文化社会需求的选择。不仅领导时代潮流,而且在兴办学校、创立期刊、着书立说等方面开现代中医药医事教育的先河。还在与取消派别斗争,为中医药的继存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主要靠新发现新技术引领,中医学主要靠学派流派的动力机制引领。
五、学派流派是交流争鸣的平台。各学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学说与观点,在立论推行交流中,每因各派见解迥异而引起学术争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争鸣不断产生新思想,也是理论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很多时候理论发展强化程度,取决于争鸣论战尖锐程度。除河间易水之争、丹溪之学与局方之争外,医学史上还有更尖锐的争论。例如:赞同与反对五运六气之争,伤寒与温病之争,温补与滋阴之争等,当然也有流派间的“正宗”之争。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从最古的以学术主旨立派的针、药、脉三大派别以降,到宋以后以学说、观点立论的学派流派,以及稍后的地域性学派,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下抚育成长,其初始理论渊源是一致的,可谓诸派同源。在学派流派中,不仅地域性学派派中有派,各大学派未尝不如此。例如伤寒学派,宋代既有朱肱、庞安时的整理派;韩祗和、许淑微、郭雍等人的发挥派;金代成无己的注释派;明清有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派或三纲派;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旧论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称道:“一人一个仲景,一家一本《
伤寒》。”在《
伤寒论》的学术已被公尊为基本理论的经典时,坚持伤寒学派的学人们仍高扬学派的旗帜。又如温病学派、除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的温热派、湿热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师愚的温疫派及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派。此外,还有逾越于温病学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锦庭着《疡医心得集》,其学术堪为外科温病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故妇科专家钱伯暄教授,属于妇科温病学派。
学派流派在传承中重视门户尊严与排他性。这种学术意识主要是为防止失传和保证疗效。传承中不可避免有系统误差,但如果搀入有悖学说和观点的论述、花梢的技法、变换操作程序、不适宜的替代药物等,常导致理论的失真,技艺的变形,特别是技术性流派对此尤为重视,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学术的“自纯净法则”,抵制异说和劣技在本学派和流派中发展。排他才彰显个性,富于竞争,这并非是保守,而是为了学派健康承传。这一点,在艺术流派中更为突出。这也使“正宗”为人们所重视。
中医药很多学派常有哲学背景。《
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以阴阳五行为总框架自不必说。金元四家的理论和宋代理学有直接关系,持
命门学说的温补学派其理论与太极图有关。南宋文献就曾有火神派的记载,其扶阳理论是遵循《易·乾》等重视阳为依据。这些学派援用哲学构建体系,主要是因于其构建方式是经验总结式,即学派创建者总结大量临床经验,在升华为理论时,便援用某种相类相近的哲学理论为依凭,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富于哲学性的原因之一。
中医药学派理论的突破主要在于治疗观点的改变。如《
伤寒论》在病因学上循《素问·热论》的“伤于寒”,首用辛温解表。而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则贯称“伤寒是热病”,开始即以寒凉药物为治。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热病是温邪致病,叶天士首用辛凉。其他如丹溪学派重用滋阴,温补学派重补脾肾,扶阳学派(火神派)重用温阳药物等,都以治疗观点的明确突出而成为其学派的核心思想。
培植中医药的研究学派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研究学派是现代科学家群体组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不同理论、学说、研究传统相互竞争的一种社会表达方式。自19世纪在欧洲兴起以来,已逐步在现代科学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通常所说的学术思想学派、文化学派不同,研究学派的基本行动单元是研究小组。美国科学史家盖森(G.L.Geison)的定义:所谓研究学派,是指由成熟的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他们与同一机构内的优秀学生并肩从事一项相当紧凑的研究计划,参与着社会和智力方面直接而不间断的相互影响。例如围绕李比希(J.Liebig)形成的吉森化学学派;医学界微尔啸(Virchow.R)在柏林大学病理研究所肇创细胞病理学派;以卢瑟福(E.Rutherford)为核心的卡文迪物理学派;高举波尔(N.Bohr)思想旗帜的哥本哈根学派。这些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精英群体,不仅成为现代科学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创造源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以卓有成效的活动方式改写了科学现代史。
研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二是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换和交替。库恩(T.S.Kuhn)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新旧范式交替的过程,即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变革交织而进的过程。而范式的转换与变革,往往并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去实现,而必须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研究学派的群体合作与集团效应正堪当此任。
研究学派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有效性,其突出的成就有三
一是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科学家群体内部的一种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活动规则的总和。研究学派是以学术权威为核心,以共同的研究范式为基础的科学共同体,它通常在新理论、新方法、新学科的生长点上,这种新的范式以其独立性、开拓性和奠基性对学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科研效率倍增,成果涌现迭出。研究学派将个人创新活动转化为群体创新活动,发挥了群体优势,不断地、连续地获得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三是蕴育或衍生出人才链及创新链条。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科学家的摇篮、成果的基地。例如卡文迪实验室的卢瑟福学派先后有14人获得诺贝尔奖,玻尔及其哥本哈根学派有7人获诺贝尔奖,罗马研究小组的费米学派有6人获诺贝尔奖,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德尔布吕克(M.Delbluk)的“噬菌体小组”培养了近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学术影响持久不衰。
当代中医欲求振兴,必须有所重大创新和理论上的突破。固然继承传承在中医药是永恒的主旨,但发展到今天已累数千部着作,数百万方剂,再增加几百个方剂、研制一些传统药物,其增益不足以改观发展势头。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新和突破向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研究学派对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对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研究学派应承担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以此呼唤:要培植中医药的研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