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仁 药到而立起沉疴

       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次旦久美 张佩青 刘 杨 刘蓉芳 刘 青 李 晶 李郑生 于丽珊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 
       “医生应以病人为本,以仁者之心待之。”这是“国医大师”、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李辅仁的座右铭。在数十年从事老年保健医疗的工作中,他都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之痛、己之痛”的精神,尊敬和爱护每一位来诊者。    
       李辅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遍读中医古籍。1939年,他师承我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成为施氏医道的主要传人。解放后不久,他被聘为中央医疗保健中医,长期从事高干保健工作,被誉为“当代御医”。    
       如今,已届九旬的李老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治疗老年病。行医60年来,他诊治各类患者数超过10万人次。但面对不计其数的求诊者,李辅仁常说:自己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认真诊治。经常过了下班时间,还忍着饥饿与疲劳,为病人望闻问切。为此,许多病人看完病后总是关切地叮嘱他:“要保重身体,李老的身体好了,我们患者的身体才有依靠!”    
       李辅仁常说,为医者,医术固然应求一流,而医德、医风更应高尚,不可有丝毫侥幸投机之心。对待患者,更要有一颗平常心。李辅仁说,自己尤其反对为迎合患者之需求,或为私心而取悦患者,开“人情方”,妄用贵重之品。他称之为“害人不利己”。“什么医疗方法最快、最好、最省钱,能较快地解除疾病痛苦,就该用什么疗法。”    
       中医药学的实践离不开《内经》、《神农本草》等经典医籍,但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学派的产生都源于医学家在临诊实践中,结合实际开发经典中基本理论的含义,可以说学派的形成都是始于创新,这就是“尊古而不泥古”。    
       以此为基础,李辅仁发展了《内经》的“形能”学说,指出“形能”分为生理形能和病理形能两个方面。他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科学、辩证地揭示了两种“形能”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使古已有之的“形能”学说,成为出奇制胜地攻克现代老年性顽症的利器。    
       作为中医师,李辅仁主张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中医优势,学习西医长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使病人受益。    
       他解释说,中医重辨证,“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和出发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表现在机体整体层次上的综合病理变化。“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识别和理解“证”的过程。“证”与“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直接把握病人的机体反应状态,着眼于改善机体内在的稳态调节机制,调动机体综合抗病能力。但“证”只能从疾病反映在外的症状上去揣摩,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西医重辨病,它运用奠基于现代科技与实验研究的基础理论,说明病的解剖部位、组织的病理改变、器官的功能异常,甚至分子生物学变化的详情和细节,将其归纳为“病”的概念。“病”形成了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因有结构、功能的变化,影像、化验为依据,描述具体,治疗也是针对病因,令人一目了然。    
       李辅仁还强调,“不同时代赋予疾病以不同的内容”,反对单靠“以古方治今病”。认为中西医结合之关键,在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不在于理论体系之争鸣。医生治病辨证的关键不在大同,而在小异。他主张,临床上要抓住主证、断然处方。对于疑难重证,要有“药到而立起沉疴”的胆识,对“经方与时方”要灵活化裁运用,在制方用药上要做到不求标奇立异,唯疗效必须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