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奇文 山东省卫生厅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小儿年龄超过3岁,夜间仍有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发病与小儿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婴幼儿时期,形体发育未全,脏气未充,排尿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期有的儿童因白天嬉戏玩耍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有睡中遗尿者,均非病态。
该病在辨证上,主要应辨清脏腑。夜尿多而清长、畏寒肢冷、神萎智弱者,为肾虚遗尿;尿短而频、神疲气弱、容易出汗者,为脾肺气虚;尿少色黄、臊臭异常、烦躁口干者,为肝经郁热。在治疗上,肾气不固者温肾固涩,脾肺气虚者补肺健脾,肝经郁热者疏肝清利。
肾气不固
症见夜眠遗尿,甚者一夜2~3次,小便清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知遗尿,神疲乏力,面白无华,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记忆力、智力较差,舌淡、苔少,脉象沉细。此为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所致。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遗。方用二蛸固肾汤:
桑螵蛸6克,
海螵蛸6克,
菟丝子6克,仙灵脾6克,
肉桂3克,
乌药3克,
核桃仁3克,炮
附子3克,
升麻3克,
益智仁10克。若尿床次数频繁者,可加
赤石脂4克。若沉睡不易唤醒,或虽唤醒,但意识朦胧,又入睡者,可加
石菖蒲5克、
麻黄1克,以开心窍。本证也可用五子衍宗丸,每次6克,1日2次或用桂附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6克。冬季宜加用缩泉丸。
肺脾气虚
症见睡中遗尿,常自汗出,易于感冒,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弱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此为脾肺气虚,运化失健,中气下陷,水液下趋,膀胱失约所致。治法:益气健脾,固涩小便。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味:
黄芪12克,
白术7克,
陈皮4克,
党参9克,
柴胡3克,
当归4克,
山药7克,
乌药5克,
益智仁8克,
桑螵蛸8克,
甘草3克。若尿次多、尿量少者,可改
黄芪15克。若大便稀溏甚者,可加
炮姜2克。若熟睡不易唤醒者,可加
石菖蒲4克。本证也可用以下验方:
桑螵蛸、
金樱子、
黄芪、
益智仁、
茯苓、
泽泻、
升麻、
党参、
覆盆子各10克。
肝经郁热
症见睡中遗尿,往往突然发生,尿量不多,气味腥臊,尿色黄赤,平时排尿略有涩痛,性情急躁,面、唇色红,或有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细或弦滑。此为肝经郁热,蕴伏下焦,热迫膀胱所致。治法:清热疏肝,固涩小便。方用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2克,
柴胡3克,
黄芩6克,
栀子6克,
生地黄6克,
当归3克,
车前子(包)6克,
白芍6克,
白蔹5克,
益智仁5克,
甘草2克。若苔少或苔花剥者,可加
石斛6克,
山药6克以养阴生津。若苔黄腻者,可加
黄柏6克,
滑石9克以清热利湿。若为肝经湿热内蕴明显者,也可服
龙胆泻肝丸,每次3~6克,1日2次。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