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门诊接待了这样一位患者:女性,35岁,面色萎黄。她一坐下就说明了来意,她腹泻已经3年多了,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照常拉肚子,人越来越乏力。家里人说她肯定身体虚,让她好好补一补。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野山参,来咨询一下可不可以吃。我仔细询问了这位女士的情况:大便一日四五次,溏便,严重时如水样,有时有白色黏液,不甚臭,下腹坠胀感明显,身体怕冷;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细滑。大便常规检查正常。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让她先做了一个体质辨识,结果出来了,是气虚质兼有痰湿质。
腹泻为何久治不愈
通常我们所说的腹泻、拉肚子,中医称为泄泻,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湿胜。肝与肾亦与泄泻有关,但均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临床辨证要区别寒、热、虚、实。一般说来,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一般来讲,急性腹泻多为实证,慢性腹泻多为虚证,当然,临床上错综复杂,可虚实夹杂,也可寒热互见。
本病中医治疗以健脾燥湿为主要原则,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种方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具体点讲,该患者是脾气虚导致的泄泻。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所以大便溏泄。脾虚可以生痰湿,痰湿又可以加重泄泻,而患者之前用的都是些抗菌消炎的西药或清热解毒燥湿的中成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反而导致肠道的益生菌被杀死,菌群失调。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寒凉之品更伤脾胃,所以才导致久治不愈,越治患者越乏力。
对付脾虚泄泻全攻略
1.中药汤剂调理
中药先以健脾利湿法为主,待舌苔渐清后,改为益气健脾为主。这可以理解为进补前的开路方。
一诊:参苓
白术散加减。处方:淮
山药15g,
茯苓15g,
茯苓皮15g,生苡仁30g,炒扁豆12g,阳春砂9g,煨
葛根30g,
桔梗6g,
升麻3g,
柴胡3g,车前草15g,
苍术12g,
草果仁12g,
木香9g,川连5g,7剂。同时告诉患者暂时不能吃
人参,人体的痰湿好比是垃圾,必须先清除出去才能进补。
二诊:腹泻次数减少,一天1~3次,已经没有水样便,舌苔白腻,厚度减轻。前方加
太子参15g,7剂。
三诊:大便基本一天1次,质烂。舌苔薄白腻,舌胖有齿痕。原方
太子参改
党参15g,加
补骨脂12g,去
草果仁12g,7剂。加
太子参、
党参等是吃
人参前的过渡和适应,嘱服完后可以吃野山参。平时可常服参苓
白术散和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
2.推拿
推拿常用部位:腹部和腰骶部。
取穴:
中脘、
气海、
关元、
天枢、
脾俞穴、
胃俞穴、
大肠俞、八髎、
足三里、
丰隆等穴。
手法:掌摩法、指揉法、按揉法、捏脊法、擦法等。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位于其右侧,先用右手掌在患者腹部施以逆时针方向摩法2~3分钟,再用食、中两指置于
天枢、
中脘、
气海、
关元、双侧
足三里、
丰隆等穴以指揉法各两分钟。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位于其左侧,用食、中两指分别置于两侧
脾俞、
胃俞、
大肠俞、八髎作双指揉,每穴约两分钟。然后沿督脉由下向上捏脊3遍,最后医者可用小
鱼际擦法,使用由下而上的擦法,直至皮肤微红透热,擦法所施部位为督脉经腰骶段及两侧八髎穴。
3.针法和灸法
一般取脾胃经和任脉的穴位。
常用穴位有:
大横、
天枢、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百会穴针或灸。
4.家庭穴位按摩
取腹部和腿部简便的穴位,可以在家做穴位按摩。
足三里用手指按压,
大横等四穴恰在脐周,可用一个手掌盖住,从下-左-上-右以逆时针方向按摩。如果小腹下坠感明显或久泻脱肛者可配合头顶
百会穴按摩。
调理体质好处多
经过诊治解除了这位女士多年的痛苦。本来只想来问问可不可以吃
人参,没指望多年的腹泻竟能好转。所以长期腹泻,要先测测体质,并从调理体质着手。体质调理好了,不仅腹泻可以治愈,同时还可以强健身体,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链接
得了腹泻还要注意什么
一般人都有急性腹泻的经历,比如吃了不洁的食物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和菌痢(相当于中医的湿热泻),可以服用抗生素治疗。所以,很多人只要腹泻就会想到用消炎药,但像脾虚泄泻及情绪异常引起的腹泻等用消炎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腹泻就应该止泻,就像发烧就要退烧一样。殊不知如果细菌未除而盲目止泻会导致感染加重。所以,患了腹泻要先查病因,一味消炎或一味止泻都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