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以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以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可在冬春季节流行,目前以散发为多。本病多见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小于5岁,发病高峰年龄为6~12月。暴发型病死率高。本病相当于中医“春温”、“风温”范畴。病机为瘟疫时邪侵入人体,首犯肺卫,速传人里,则表里俱热,卫气同病。疫邪化火侵入营分,伤及心肝则见壮热,烦躁、神昏、抽搐;入血动血则见皮肤瘀斑,鼻衄吐血,阴血暗耗。
辨证论治 卫气同病: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口渴烦躁,或嗜睡,精神不振,或见皮肤瘀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解毒,疏表达邪。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
头痛剧烈者加
龙胆草、
钩藤、
菊花;呕吐频繁者加
竹茹、
半夏或用玉枢丹冲服;皮肤有出血点酌加
大青叶、
牡丹皮、
赤芍;口渴甚加
芦根、
石斛、
生地黄、
玄参。
气营(血)两燔:壮热神昏,头痛剧烈,颈项强直,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口渴唇干,或烦躁谵妄,前囟凸起,四肢抽搐,皮肤瘀斑明显,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方药:清气凉营(血),泻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
牛黄丸;手足抽搐者加用紫雪丹;大便秘结者,加
大黄;斑疹密布者加
紫草。
邪毒内闭:病势急暴,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神昏谵语,抽搐频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面红气粗,喉间痰鸣,皮肤瘀斑紫暗,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有力。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开窍息风。羚角
钩藤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同时配合安宫
牛黄丸或紫雪丹。
痰多者加鲜
竹沥、天竹黄;牙关紧闭者加用通关散吹鼻;大便秘结者,加
大黄、
芒硝。本证病势危急,应配合西医抢救。
正虚外脱:高热骤降,体温上升,大
汗淋漓,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精神委靡,呼吸微弱,口鼻气凉,紫斑成片,皮肤花纹,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脉微欲绝。
治法方药: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生脉散合参附汤。
若见皮肤花纹加
丹参、
红花、
赤芍。并可配合针刺人中、
中冲、
涌泉等穴或中西医结合抢救。
气阴两虚:身热已退,或低热起伏,或夜热早凉,神疲气弱,肌肉酸痛,甚则肢体筋脉拘急,心烦易怒,口干舌燥,纳少,易出汗,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益气,兼清余热。生脉散合大补阴丸或
青蒿鳖甲汤。
低热不退者加
地骨皮、
白薇;汗出较多者加
龙骨、
牡蛎、
浮小麦;心烦不寐者加
黄连、
黄芩、鸡子黄、
莲子心;手足蠕动、拘急不利者加
丝瓜络、
木瓜、
桑枝、忍冬藤。
适宜技术 针刺疗法
毫针刺,用泻法。加减取穴如下:
1、邪犯肺卫型:取穴
大椎、
曲池、
合谷、
外关。呕吐配
中脘;便溏配
足三里。
2、热灼阳明型:取穴
大椎、
曲池、
身柱、
内庭。烦躁不安配
神门。
3、热入营血型:取穴
劳宫、
间使、
行间、
曲池、
委中。四肢抽搐配
阳陵泉。
4、疫毒内陷型:取穴人中、劳营、
涌泉、
关元。口噤不开配
颊车。
5、正虚邪恋型:取穴
陶道、
丰隆、
太溪、
足三里。语言蹇涩配
廉泉、
通里,手足抽搐配
手三里,
阳陵泉,上肢瘫痪配
肩髃、
合谷,下肢瘫痪配
环跳、
阳陵泉。
耳穴疗法
取穴:
神门、皮质下、心、脑、
耳尖。配穴:高热配上屏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配枕;恶心呕吐配贲门,气息微弱配下屏尖。
耳尖点刺放血,其余穴均用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1~2次。
灸法
取穴:
神阙、
会阴、
涌泉、
百会、
关元。灸法多用于脱证。采用艾条悬灸。每次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灼烫为度。每日两次。
皮肤针疗法
取颈部和背部督脉与膀胱经,重度叩刺,以微出血为度。叩制之后再拔以闪火罐。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