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法无常法,常法无法

           学中医是一个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的过程:在思想上首先要热爱中医,相信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科学;要树立坚韧不拔的精神,持之以恒。数十年来,我在学习方面总结了5个字,即勤、恒、博、精、悟。我感到这5个字缺一不可,这是自学。同时,医生还要多临床,在实践中出真知,尤其要不断请名医指点,拜名医为师。名师一句话,常可画龙点睛,触类旁通,甚至举一反三。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有效地治好疾病,我也总结了30个字:“深研四大经典;精于辨证论治;执和致平;法无常法,常法无法;方有别,医无界。”
       对这30个字,我的认识是: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本功。它包括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在理论上,必须明确中医学阴阳、五行的哲理,切实了解人与大自然、人的机体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不仅和自有的功能保持和谐、平衡、统一,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随着大自然的气候及外界的一切变化,机体也随之变化,这样有机的整体才能适应生存,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就会波及有关的脏腑,以致全身脏腑失去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甚则整体衰败而死亡,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学四大经典,首先要树立唯物辩证的哲学观点,整体地、恒动地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为临床治病奠定理论基础,绝不可孤立地、静止地、以局部定位的方法来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和治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对每个患者的疾病认识、分析、诊断后,提供治法、方药的过程。中医诊治疾病不是依据仪器和化验,而是通过患者反映在体外的症状、体征和自我异常感觉。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观其外而知其内,从整体综合分析其病机所在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病性,才能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只有精于辨证论治,才能达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个性化治疗。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独特方法,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哲理在中医学的具体运用。我认为,精于此法才能确诊并治愈各种疾病。
       执和致平,是中医治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大法。人之发病,即机体的阴阳失调。《内经》“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即是人体脏器和功能彼此不平衡、不和谐的体现。因此,中医治病的法则,是运用不同的药物或疗法,调理机体的脏器和功能,使之恢复和谐、平衡,即“阴平阳秘”,疾病才能彻底治愈。《内经》讲:“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中医治病总的大法。因此,执和致平4个字,表达了中医的治病法则。
       法无常法,常法无法,是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具体运用。人之疾病,即便是同一种病,发病后也会随着患者的体质、年龄、有无其他慢性病和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一种疾病,不能因病情不同而机械地施用一法,这叫无法。不以客观病情不同为根据,主观的一病一法,既不是唯物的,又不是辩证的,是主观第一性唯心论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治病的大忌。
       方有别,医无界,是以上精于辨证论治和法无常法、常法无法在治病方药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因此,处方用药必须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病情,区别治法,处方用药,这即是方有别。任何科学包括医学科学,也是随着客观疾病防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前进的,这就是医无界。因此,学医绝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既要有随时应变的眼光,又要有创新的思考,以适应医学无界限的变化。
       (李振华/口述  郭 文 李郑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