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识表是非常重要的,治表主以发汗,当无表证用发汗治疗,徒伤津液加重病情;当有表证时,不注意解表,使病情缠绵不愈,因此,必须重视表证的证治。
通过临床不断探索和反复阅读有关条文,越来越感到认识表证的重要性,认清表证事关治疗的成败,本案治验的关键:一是本案有表证,是表里同病;二是解表取微汗。
认清本案有表证甚为重要,患者发热汗出2月不退,眼干、口干、汗出身热、恶寒、全身皮肤刺痛按之不痛、头痛、耳鸣心烦。读《
伤寒论》48条可明:“二阳并病,
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本案汗出多、恶寒、周身皮肤刺痛、按之不痛、头痛明显,为
太阳病证不罢;又据口干、烦躁明显,可知为二阳合病。其证治还可由《
伤寒论》118条得到启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读懂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原文是说:本来是
太阳病,病在表应以发汗解表治疗,错误的治疗反以火逆、烧针、攻下造成烦躁,主要原因是大伤人体津液,不但使症不解,还引邪入里,形成
太阳阳明合病,故使人烦躁;《
伤寒论》有许多条文还记载了不正确的发汗,亦致人烦躁如第29条、147条、157条。由于误治造成本方证,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临床屡见不鲜,本例是常见典型,其特点是:长期用大量激素、布洛芬,西医谓正确治疗,而中医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大发汗使表不解而里热盛,因而症状反应为口干、眼干、心烦、发热、汗出恶寒、大便干、腨拘等,具体病情是:表不解里热盛,并见津血虚而致腨拘挛、大便干,即呈
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的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术芍汤方证。
本案解表清里生津血、解表退烧更是突出经方特点:后世疾病分外感、内伤,致使一些人认为慢性病无表证,经方认为不但急性病有表证,而且慢性病亦有表证。头痛、恶寒、汗出发热、皮肤刺痛,为表阳证中风证,治疗必以
桂枝汤类方发汗解表,治疗不注意解表是错误的,西药用大量的布洛芬等过度发汗,使汗大出表不解,且津伤入里,使病情加重,前医不重视48条所论,用养阴清热重剂只治里,不注意解表,因而热不退。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发汗解表要恰到好处,不能发汗太过,《
伤寒论》有多处记载,反复强调不可发汗太过,如第12条
桂枝汤煎服法中记载:“煎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第35条
麻黄汤煎服法:“煎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第38条大青龙汤煎服法:“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第48条:“二阳并病……如此可小发汗。”《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8条:“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强调解表是“微似汗出”。本案长期大量服布洛芬,大汗出不但使表不解,而且致使里热盛津血虚,治疗这种表证,不但要小发其汗,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清里热,养津血,故能使热退,并使其他症状好转。
由以上两案可知,临证识表是非常重要的,治表主以发汗,当无表证用发汗治疗,徒伤津液加重病情;当有表证时,不注意解表,使病情缠绵不愈,因此,必须重视表证的证治。
《
伤寒论》详细记录、总结了前人有关表证证治经验,如能用心解读,心领神会,多能学以致用。但实践说明,对表证证治的认识并非易事,一者是前人文献记载不集中、不全面或不详,或传抄有误、或缺乏认识,如
桂枝茯苓丸只有《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篇一条记载,症状只强调了瘀血,其他症状很不明确,以药测证,
桂枝以解表降冲逆。又如《
伤寒论》第106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方证有表证吗?方中
桂枝的作用是什么?又如
乌梅丸中有
桂枝、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
桂枝,它起解表作用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对表证的认识,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对表证的治疗,古今并未十分明确,并未十分完善,需要后世经方医家在临床中反复总结经验,反复探讨提高认识,以逐渐完善其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