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良宇
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中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湿病又有湿热、湿寒之分。湿热证在叶天士所著的《温病学》及吴鞠通所著的《
温病条辨》中均已有论述。然而,寒湿证至今未有专篇立论,关于其的理论只散见于《
伤寒论》《
金匮要略》及历代医家的医案和论文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笔者以家传经验专篇论述寒湿证,在论述中仍遵循三焦辨病位、六经辨病性、八纲辨病因的规律,系统地论述湿寒邪气引起的病症,明确寒湿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法,为湿寒之邪引起的疾病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为中医寒湿证的分类和辨证施治起到相关作用。寒湿证不同于湿热证的湿从热化,又不同于伤寒病的伤寒化热及热极转寒。寒湿证是寒湿交结、始终没有化热、纯阴盛阳衰的病症。
阳气不足、湿寒过盛的人易患寒湿证。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现在的人多喜欢吃凉食、喝冷饮,湿寒邪气直冲肠胃,伤及中焦阳气,造成脾胃阳虚,不能化阴,湿寒困脾,导致三焦气机不畅,阴阳升降失调,寒阻湿凝,阻滞疏布,引起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笔者关于寒湿证的治疗理论,适用于治疗慢性咽炎、颈椎病、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冠心病、胃病、肝炎、肝硬化、肾病、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病因病机
寒凝湿,湿裹寒,湿寒交结,伤阳越深,病势越重,湿寒黏滞,病伏愈慢。阳虚阴盛、脾胃素虚的人,易造成水湿内停,再外感寒邪,最易导致寒湿证的发生。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阴经腑,湿寒停滞,病见湿寒阴病。
治疗法则
笔者对寒湿证的治法以温阳气、祛寒湿为主治,纯寒无湿易治,湿寒相裹难治,祛湿方可回阳,温阳才能祛湿,祛除一份湿邪,回复一份阳气,温阳祛湿相伍,温阳重于祛湿,应为寒湿证之治则。
邪在上焦,治当温散寒湿;邪在中焦,治当温和化湿;邪在下焦,治当温阳利湿。具体辨证及方药,笔者将另行撰文与同行共享。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华龙区扶余社区卫生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