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口干咽痛,鼻咽干燥,流涕或清或浊,干咳或咳嗽少痰,痰黏难咯,或伴有头痛、身痛乏力等。
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发热,口干咽痛,鼻咽干燥,流涕或清或浊,干咳或咳嗽少痰,痰黏难咯,或伴有头痛、身痛乏力等。
体格检查: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或伴有腮腺肿大、颌下腺肿大等。
临床检验: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高,淋巴细胞无明显增高,常有单核细胞轻度升高。
分期症状
1、初期有轻度恶寒、头痛、肌肉酸痛、鼻流清涕、口干发热,唇红咽痛等,舌质红边尖赤,舌苔白或黄,舌中部见有裂纹,脉浮细数或弦细数等。
2、进展期以发热为主,体温高达39~40°C,持续4~5天甚至10天左右,热势弛张,伴有咽痛口渴,口鼻干燥,咳嗽、咯痰黏滞不爽,幼儿易并发肺炎。舌质红有芒刺、苔多黄厚干,脉细数或弦细数。
3、恢复期常见低热,流涕,咳嗽、咳痰黏滞不爽,咽干不利,鼻腔干燥等。个别支气管扩张病人病情复发,有咳血现象。简言之,此次流感的症状特点一是热多寒少,二是燥象明显。
病因病机分析
公历2012年之初,农历尚在辛卯季冬六之气时段。前一阶段天气温和,临沂市一直未降雨雪,气候干燥,元旦后气温骤降至零下(-7~9°C),致使寒温失调。顾植山曾预测辛卯年“终之气(小雪~大寒),客气少阴火。‘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一般来说当见暖冬,‘民乃康平’。若气温偏高较著,或气温前高后低(‘太阳复之’),都可能发生一些小疫情。”实际情况果如所言。据发热、口干咽痛、鼻咽干燥、流涕或清或浊、干咳或咳嗽少痰等症,按顾植山老师意见,应属于冬温范畴。“火客于寒,往往初起可出现表寒里热症状”,所以见轻度恶寒、头痛、鼻流清涕、肌肉酸痛等症。“2011年的司天是阳明燥金,当前的运气是少阴君火在泉,实际气候也是以暖冬和干燥为主”。时值暖冬,寒邪外袭,迅速从阳化热,邪正交争于肌腠而发热;邪热伤津,故见咽痛口渴、口鼻干燥,咯痰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脉细数,提示肺胃蕴热伤津之象。
肺系的病变,有表里之分。所谓肺系,包括体表的口鼻、皮毛与手太阴肺经,这些部位的病变属肺系的表征,即卫分证;肺系当然也包括肺脏,其病变则属肺系的里证,即气分证。综合舌脉证分析,病位在肺胃,性属温热,卫气同病,热盛伤津化燥。
根据不同的发病时期,出现风燥热犯卫,肺热壅盛伤津;燥热犯胃,气阴两伤等病机变化,临床宜因时制宜,适时把握病机变化。另外,根据“火性上炎”和部分病例中的腮腺肿大、颌下腺肿大症状,当警惕流行性腮腺炎的发作。
治疗原则
参照冬温进行辨证论治,初起可考虑用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等治疗;气候偏燥,可参考朱肱《活人书》用葳蕤汤治疗。(《活人书》:“冬温,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则伏寒变为温病,宜葳蕤汤。”葳蕤汤方:葳蕤、石膏、白薇、麻黄、羌活、甘草、川芎、杏仁、葛根、青木香。)
“立春以后风气会较强,可按风温论治。”吴鞠通曰:“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初期治以辛凉,以宣散为主;进展期重在清肺,配伍宣降;恢复期主以养阴,甘寒中注意透散。
笔者采用老师陈权教授“轻清凉润法”应对,临床疗效满意。此法是陈师在多年运用其先师名老中医姚子扬先生的经验方“竹茹清胃饮”的临床过程中,逐渐摸索体悟出的当代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法则。轻清凉润法则正契合燥热伤肺胃之病机,故临证以竹茹清胃饮(竹茹、芦根、蒲公英、石斛、玉竹、麦冬、石膏、枳壳等)化裁。
“轻”,是指用药轻灵。在治疗时应注意调整枢机,重点强调一个“动”,在药物选用上,应以灵动调和之品,才能拨转气机,调理脾运。主张处方用药要精,用量宜轻,质宜薄,味宜淡。
“清”,包括清利、清化。“清利”即清热通利,用于胃中湿热内蕴而以热为主者。叶天士云“胃为阳土”、“胃易燥”。陈权强调在清热的基础上,要保持大便的通利,使气机通畅,邪有去路。“清化”即清胃热化脾湿,可采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及清解脏腑热诸法。
“凉”,是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性喜清凉滋润而恶燥热,选用甘寒凉润之品如竹茹、芦根、蒲公英、薄荷、石膏以清胃热,凉燥土,使邪去而正不伤,不宜久用大寒苦燥涌泄之品。
“润”,即清润、清养。由于燥邪可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虚。《临证指南医案》有谓:“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因此予以清润清养之法,滋阴润燥多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甘凉濡润,滋而不腻之品,取益胃汤之意。慎用熟地黄类腻滞之品,以求补而不滞,滋而能通。
若表证明显配伍银翘散、柴葛解肌汤;发热较重配伍白虎汤、小柴胡汤等;咽痛明显配伍玄麦甘桔汤或加北豆根、桔梗、薄荷等;肠燥热秘配伍增液承气汤;咳嗽配伍桑杏汤等。
饮食调护禁忌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水果,浆粥等。慎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推荐冰糖银耳雪梨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