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称为绝经综合征。常见如月经紊乱、情志志异常、潮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绝经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生理性耗竭所致的绝经;人工绝经指两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或受放射治疗所致的绝经。人工绝经病人更易发生绝经综合征。
中医学无此病名,其症状于“年老血崩”、“老年经断复来”、“崩漏”、“脏燥”、“
百合病”等病证中可见散在记载。1964年始《中医妇科学》教材将此归属于“经断前后诸证”范畴。
辨证论治 本病以肾虚为本,治疗应注重平调肾中阴阳,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之品。
1.肾阴虚
[证候]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血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腰膝酸疼,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 滋肾养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2.肾阳虚
[证候] 经断前后,月经紊乱,经行量多,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或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数,带下清稀;舌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方药] 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
[证候] 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畏寒怕风,浮肿,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方药] 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
经验方 1.自拟方
[药物组成]熟
附子6克,
炮姜5克,炙
甘草9克,
党参30克,
白术18克,
何首乌30克,岗稔根30克。
[适应证] 脾肾阳虚致绝经前之月经过多,血块多,面色苍黄晦暗,舌质淡暗,脉沉微弱。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服两次。
2.养血宁心安神汤
[药物组成] 紫
丹参24克,
琥珀末(冲服)1.2克,茯神12克,
磁石30克,青龙齿15克,
紫贝齿30克,九节菖蒲3克,淮麦30克,红枣15克,炙
甘草6克。
[适应证] 阴亏火盛,心肾失养,致心悸失眠,情绪烦躁,善怒,盛则悲伤啼哭等症。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服一次。
3.清眩平肝汤
[药物组成] 麦门冬、
生地黄、
白芍、
桑叶、
菊花、
黄芩、
女贞子、旱莲草各9克,
牛膝12克,
瓜蒌30克。
[适应证] 阴虚肝旺之绝经综合征,症见头痛恶心,胃脘胀痛,大便干,舌质暗红,脉眩滑。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每日一剂。
4.清心滋肾汤
[药物组成]
钩藤15克,
黄连3~5克,
牡丹皮、
紫贝齿(先煎)、淮
山药、山萸肉、
茯苓各10克,
莲子心5克,
紫草、
合欢皮各10克,
浮小麦30克。
[适应证] 肾阴虚绝经综合征。月经先期,量少或先期量多,或崩漏,或绝闭,经色鲜红或紫红,无血块,烘热出汗,头目眩晕,五心烦热,焦虑急躁,腰背酸楚,心悸失眠,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每日一剂,连服两个月。
适宜技术 1.针灸
(1)针刺:治则为补肝肾,强壮筋骨。主穴:
肾俞、
足三里、
三阴交;配穴:
太冲、
百会、
膻中。腰痛甚配
委中;烦躁易怒、失眠不寐,配
内关、
神门;外阴干涩、瘙痒配
会阴;体倦乏力、食少纳呆、食后腹胀,配
脾俞、
关元。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中间用小幅度捻转手法行针两次,每天针刺一次,连续6天,中间休息一天,连针4周为一个疗程。
(2)灸法:阳虚型病人可隔姜片艾灸
神门、
足三里、
三阴交;月经过多者灸断红穴;每次3~5壮,每日一次。
(3)针灸:针用补法,酌情用灸。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交信。阳虚配
气海、
命门、
复溜;阴虚配
然谷、
阴谷、
复溜。
(4)耳针:取
子宫、内分泌、交感、
神门、肝、皮质下等穴进行耳针,可达到补肝肾、镇静安神的目的;或取
子宫、卵巢、
肝俞、神明、
肾俞、膏盲俞、
百会、
血海、
三阴交等穴,每次选用3~4穴,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30~60分钟,亦可用耳穴埋针法。
(5)耳穴贴压法:取肾、内分泌、内生殖器官为主穴。情绪激动、失眠、心慌气短、胸闷者加
神门、心、皮质下;头晕、耳鸣加肝、内耳、外耳、肾上腺;烘热汗出加肺、交感。治疗方法:用 75%乙醇溶液清洁耳郭后,将
王不留行籽粘在医用胶布上,贴于上述耳穴并保留。每次每穴按压10次。两耳交替贴压,隔日更换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6)
梅花针叩击:足部常规消毒后,用
梅花针叩击双足底反射区肾上腺、肾、脑垂体、甲状腺、生殖腺反射区各一分钟,心、肝反射区各部两分钟。以皮肤轻度潮红而不出血、无明显疼痛为度。每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中间间隔一天,继续下一个疗程。
(7)流注八法:选
列缺、
后溪、
天枢、
公孙、
照海。每次取一侧上肢之
列缺、
天枢、
后溪与另一侧下肢
公孙、
照海,以30号5厘米长的不锈钢针施针,只补不泻,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左右交替,并随证配穴。月经不调加刺
血海、
三阴交;情绪不宁加刺
太冲、
神门;心悸、怔忡、失眠加刺
神门;头痛加刺
印堂、
百会;肌肉疼痛加刺
风池;阵发性烘热者加
太冲、
太溪;胸闷痰多者加刺
行间、
丰隆;出汗者加刺
合谷、
复溜。
2.穴位注射
(1)生脉注射液2毫升,
三阴交穴位注射,每日一次,一次一侧,两侧交替进行。适用于肾阴虚病人。
(2)参麦注射液2毫升,双侧
心俞穴位注射,隔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心肾阴虚病人。
(3)参附注射液4毫升,双侧
肾俞、
脾俞穴位交替进行注射,每天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脾肾阳虚病人。
3.穴位敷贴
敷贴以下5组穴位:
关元、
肾俞;
肝俞、
太冲;
心俞、
气海;
中极、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穴位局部皮肤用75%乙醇溶液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将
白芥子泥丸置于穴位上,外用胶布贴上固定,敷贴后2~4小时局部出现灼热瘙痒感时,即除去药丸及胶布,此时局部充血但无破溃。每次选一组穴,依次轮换选用,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