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德术并重诊急证

       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关 玲 于宏伟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 
       
       虽已年过古稀,但在此次当选的30名“国医大师”中,1935年出生在陕西汉中的张学文仍是最年轻的一位大师。见过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张学文的人,都会钦佩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以及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学者风采。
       张学文出生于中医世家,18岁即独立应诊。1956年至1959年,他先后在汉中中医进修班、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南京中医学院首届全国温病师资班学习深造,而后在陕西中医学院执教至今。
       张学文擅长运用中医药学理论防治疑难杂证、心脑血管病,对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中风先兆证及中风病的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事中医工作56年,张学文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活血化瘀等诸多领域都总结出了一整套独创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同时,还对“毒瘀交夹”、“水瘀交夹”、“痰瘀交夹”、“颅脑水瘀”等病机理论的认识有颇多创新。他研制的通脉舒络液合汤剂辨证治疗脑血栓形成,198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列第一名);其主持的中风病的系列防治研究已分别列入省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八五”重点课题研究。
       如今一谈到中医,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它更适合于慢性病的诊疗。但张学文却认为,中医能不能治急证,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无论是内经时代还是张仲景或明清时期,中医都非常重视急证的治疗”。他解释说,古时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纵观我国古今疾病的防治,中医在治疗急证上的优势功不可没。
       从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到首届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对于后继人才的培养,张学文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说,中医的学院教育已经几十年了,培养大批量的人才是方向,但中医学院不能套用西医的教学模式,而应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为了表彰其在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梯队建设等方面的贡献,2007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同年,他被评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的16名全国重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传承导师。 
       张学文先后编著出版了《医学求索集》、《瘀血论治》、《疑难病证治》等10余部学术专著。他还参加了全国统编的《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等教材的编写。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无论是为人,还是做学问,“药王”孙思邈倡导的“大医”是张学文要求自己的标准。不管怎么繁忙,只要病人来求诊,他很少推辞,都是认真周详地谴方用药。作为一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学文所接治过的疾病遍及内外妇儿各科,治愈的疑难病证成千上万。但对患者,张学文都一视同仁,成千上万的各类顽症病人接受了他的诊治之后,在取得疗效的同时,都有一种如遇亲人的感觉。
       现已74岁的张学文,依旧非常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每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方面组织的相关发展中医策略研究讨论,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组织的交流会,张学文都积极参加,并献计献策,倾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