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灿若
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针刺手法并不高深莫测,倘若医者能细心探求,并非难事儿。针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进针的角度的不同。
笔者在此简要介绍针灸理论如下。
远道取穴配合局部取穴
从总体上来说,针灸治疗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内脏病(脏腑病);二是经络病。
治疗脏腑病,除了局部与邻近取穴外,更重要的是远道循经取穴(特定穴),如五输穴、俞募穴、郄穴、络穴等;且取穴时要少而精,抓住重点,深刺透穴,一针数穴,同时得气。要强调针感和气至病所,这就需要内气的配合(运气法),治疗疑难杂症才有显效。
治疗经络病,多需要局部和邻近取穴,其中围针刺更为重要(当然也可以选远道的经验穴),这样效果更为明显,往往可获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笔者运用远道和局部取穴相结合,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神经麻痹、中风瘫痪、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一些疑难杂症。
笔者提倡针灸时要认真辨证,合理取穴,正确施行手法。临床中,辨证是基础,取穴是手段,手法是关键,而针刺手法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笔者强调,要苦练指力,指力遒劲才能运用单手进针、捻针、运气。这种单手进针法,不同于那种单手快速直刺法,而是一种多方向、多动作相结合的复式手法,即在腕力与指力下插的同时,结合拇指与食指、中指的快速捻转,将进针与行针融为一体。整个操作过程平和而稳健,疼痛轻,得气快,针感强,疗效好,对脏腑病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如治疗胃脘痛、尿潴留、呃逆等。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针灸治病,需要四诊、八纲辨证,讲究补虚泻实的原则。比如有补益肾气、平肝潜阳、健脾和胃等法则的应用。
医生在辨证的同时还要辨病。比如,同属于中风患者,在中医的证型上也大致相同,但是一个属于脑溢血,一个属于脑梗死,两者都可以用
风池穴、
肩髃穴、
曲池穴、
手三里穴、
外关穴、
合谷穴、
环跳穴、
风市穴、
阳陵泉穴、
三阴交穴等穴位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前者不宜取人中穴、
内关穴、
太冲穴等容易扩张血管和引起渗血(或出血)的穴位,而后者不宜取
阴郄穴、
地机穴、
三阴交穴等减缓血液循环和容易凝血的穴位。
再比如,同是中风半身不遂的患者,一个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一个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前者应采用
曲池穴配
足三里穴、
太溪穴配
太冲穴来降低血压,后者应采用
通里穴配
复溜穴、
阴谷穴配
地机穴来滋阴降糖。
医生在辨证的同时应结合辨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