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民 1932年3月生,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是部级科研课题“北京中医发展史略研究”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首席科学家之一。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我的启蒙老师是施今墨的徒弟
自1955年毕业后,我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我的启蒙老师是伤寒大家王大经(施今墨徒弟)。他善治疑难杂证,方药经典简练,讲究实效。他的学术精粹,根据伤寒论的体系,可以概括为小
柴胡汤与
桂枝汤两大证系,其辨证要点与具体方药,实用价值很大。第二位老师是师承派自学成才的名家卢冶忱。他治学严谨,对三焦辨证及其症状有独到的见解,对中医辨证分析要求很严。后来又跟师承派名家姚正平学习,他既是著名肾病专家,同时熟练掌握温病辨治法则,对于外感高热持续不退疗效显著。我曾收集实习同期的各医院发烧病例500例,撰写成“中医辨治高热证500例的临床体会”,作为我的结业论文,使我终身受益。
跟随关幼波出诊 总结名中医经验
1962年西学中结业后,我留在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工作,师从北京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为最早被卫生局批准的西学中徒弟之一。跟随关老门诊、外出会诊,抢救急危重症,均有详细记录,认真总结,最后执笔《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合编《关幼波肝病杂病论》。遂后在院领导的主持下,又研究整理执笔了《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刘奉五妇科经验》,两书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多年来,一直陪中医院的老中医外出会诊,深得多位老中医对疑难重证辨治之奥秘。如名老中医郗霈龄治疗伪膜性肠炎,用中药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抢救过来。这件事在上世纪60年代震动了西医院的各科,纷纷请郗老会诊。我随后将其经验整理成文,在《中医杂志》上发表。我在中医实践的道路上,努力博学众贤名家,潜心继承,深得和融汇名家临证精髓,特别是把他们对疑难杂证的辨治经验,通过再实践转化为我的直接经验并有所发挥。因此,在临床上擅治疑难杂病和危急重证的中西结合抢救,以及对免疫性疾病、代谢综合征、亚健康中医干预均有独特的心得。
清热凉血 治疗持续低烧
魏某,男,85岁。2006年9月19日初诊。间断性低热一个月。患者因头昏,咳嗽,双下肢无力,2006年8月17日住院。两天后咯痰加重,痰白黏,午后体温37.4℃,无喘憋。肺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炎性变,右肺中叶小结节,双下肺间质性改变。”给予抗生素常规治疗,持续一个月体温37.5℃左右。8月22日大便霉菌检查,检出酵母样真菌。诊断为霉菌感染性肠炎。患者曾患脑梗死10年,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年,慢性支气管炎5年。有冠心病,房颤,II型糖尿病史。家属要求中医会诊。
中医辨证:肺胃湿热,肠热蕴毒。拟以育阴清热,凉血解毒为法。处方:
青蒿10克,
鳖甲20克,
地骨皮15克,
银柴胡15克,
地榆10克,
胡黄连10克,
黄芩10克,
赤芍10克,丹皮10克,
土茯苓15克,
槐花10克。服药一剂后,体温开始下降,遂停用西药,单纯服用中药。两周后,肺热已大减,胃肠湿热尚未除尽。即以健脾益气,芳香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祛湿。改方中加
黄芪、
太子参、
白术,健脾益气渗湿利水;
胡黄连、
槐花清热燥湿解毒,重在清理大肠;焦三仙、
白芍、
甘草柔肝和胃,消导醒脾,扶助后天生化之源。
治疗观察4周后,体温正常,大便正常,曾三次化验霉菌均阴性。因胃肠湿热仍留恋未尽,仍见有舌苔厚腻,按前方去焦三仙,易
黄芩、
黄连以加强清热燥湿解毒而收功,临床痊愈出院。(高益民讲述 关 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