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急慢性肝炎

       治疗肝病,“伤寒发黄”包括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发黄的病机主要是湿热郁蒸。在急性阶段有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种不同类型,皆当以茵陈剂为主治疗。
       治疗肝病,“伤寒发黄”包括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发黄的病机主要是湿热郁蒸。在急性阶段有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种不同类型,皆当以茵陈剂为主治疗。肝炎恢复期,病机上不一定仍为湿热,应针对突出的夹杂症治疗,而不胶执在肝炎的肝功能某一项指标上。肝性昏迷已非茵陈剂所能退,应因证不同而施养阴清热开窍、扶正温阳开窍等法,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与苏合香丸等,临床有一定效果。
         急性肝炎 病因病机
       “伤寒发黄”包括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发黄的病机主要是湿热郁蒸。治急性肝炎多数是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由于长时间肝功能某一项或几项不能恢复,患者或有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在急性阶段有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种不同类型,且多数是热重于湿。
         治疗方法
       在辨证的基础上均采用了清热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仍有部分症状不消失,或一项或几项肝功能不能恢复正常。在这些住院时间较长,病情较顽固的病例治疗中,采用了以清利为主,兼顾辨证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清利为主,多法结合
       在治疗中不拘于某一方一法,并非纯用苦寒清利,还采用了甘寒清利、化瘀清利、扶正清利等多种方法,所选药物除常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外,再如龙胆泻肝汤、三仁汤、竹叶石膏汤、四物汤等加清利之茵陈茯苓白茅根等。 
         谨守病机,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在急性肝炎的治疗中,虽以“清利”为主,但并非所有病例皆采用清利之法,根据病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不治肝病而肝病自愈。如在其曾治愈病案中有用燥湿化痰兼清利之法,选二陈汤合茵陈蒿汤,或单纯温化痰湿法,选香砂平胃二陈加减等,治疗长期肝功能轻度异常者,均取得满意效果。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在恢复期肝功能迟迟不降的情况,大概有三种:一为原有症状减轻,而肝功能指标不随同下降;二为夹杂了其他疾患的症状,阻碍了肝功能的恢复;三为毫无自觉症状,而肝功能不恢复。此时治疗或坚守原方略消息之,或先理其他夹杂病症,或细心寻求辨证线索,抓住特点,区别对待。同一种肝功能障碍,用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取效;不同的肝功能损害,用同一种治疗方法也可以取效。这充分体现了在治疗急性肝炎中的辨证思想,不“胶执在肝炎的肝功能某一项指标上”,而是权衡患者整体病情,既重视患者病史,又注重变化了的现在症。整体、全面、动态地分析病情,缜密辨证,灵活施治,最终取得如鼓应桴之效。同时,还提出用矾石类药物降黄疸的尝试,值得进一步研究。
         慢性肝炎
       治疗肝病应本着肝病病程中主症出现的先后、轻重、缓急,择以效方。简而言之,初期邪盛而正不虚,祛邪即扶正;中期邪正交争,邪尚盛而正将不支,则祛邪兼以扶正;末期正衰不能敌邪,则扶正即祛邪。至于救逆,亦宜遵从这些普遍规律。但也有寒热夹杂,阴阳错综,虚实混淆之非单纯症象者,则方药亦宜错综变化,随机制宜。
         病机症状
       慢性肝炎常反复发作,患者症状不一,或胁痛,或腹胀、食欲不振、或恶心欲吐,或腹泻肠鸣等胃肠症状;触诊多有肝脾肿大。化验检查可表现为长期肝功能异常。多属中医“胁痛”、“积聚”等病范畴。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或湿热留恋不去,或湿阻气滞,或气滞血瘀,或日久正气亏损等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肝胆疏泄失职,出现上述诸症。
         治疗方法
       在治疗慢性肝炎时,采用了“清化开泄”兼“扶正”之法。
         清化开泄
       “清化”有清热化瘀和清化痰浊之意。“开泄”是指通过辛苦之品,辛开兼具清化痰浊之效。其方有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等。较普遍用到了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方中均具有辛温之半夏,苦寒之黄连黄连半夏既辛开苦降,又寒热平调,配伍其他药物,使脾胃升降有序,运化有常,对改善胃肠道症状有立竿见影之效,亦起到恢复肝功能的作用。
         扶正
       慢性肝炎病的治法一般多采取清热利湿化瘀为主,在初、中期是有效的,若病程过长,甚至3~5年不愈。并有肝硬化倾向者,则应考虑是否久服攻利克伐之剂而有伤气血、损及阴阳的不良反应。在脘闷胁痛(多刺痛)等瘀滞症状与肝功能不正常时,亦应顾及是无力康复,或正虚似邪,宜慎重投药。若果有虚象,则用四物养血,相应加入他药,可以消除症状,恢复肝功能。
       慢性肝炎由于经年不愈,病邪久积,或治疗不当,日久必伤及气血,损及阴阳。因此,治慢性肝炎时,除了考虑“久病入络”,在治疗方中适当加入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外,常常注重扶正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