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次旦久美 张佩青 刘 杨 刘蓉芳 刘 青 李 晶 李郑生 于丽珊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
在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前夕,首届国医大师之一、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教授张镜人于2009年6月14日9时2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7岁。斯人已逝,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同道与世人心中。
张镜人出身医学世家,家族之中名医辈出,其曾叔祖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称誉社会,口碑极佳。张镜人之父张益君也是一代名医。张家重视临证,主张在临证中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张镜人少年时起即随长辈抄方,1941年起随父侍诊,4年后开始独立应诊,屡起沉疴,就诊病人络绎不绝。张镜人很快崭露头角,20岁即为沪上中医界小有名气的后起之秀。
解放后,张镜人积极投身到新上海的公共医疗事业之中,参与了解放后上海中医药发展的每个重要历史进程,更对上海市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他因之也被誉为 “沪上中医第一人,堪称上海现代中医业奠基人”。
1954年张镜人毅然关闭自己的私人诊所,放弃高薪收入,接受上海市市长陈毅署名委任,担任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成为沪上中医界加入公共医疗机构的第一人。其后又曾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等职务多年。退休后还被上海市政府委任为市卫生局顾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悬壶近70载春秋,张镜人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病等均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热病和脾胃病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医术精湛,活人无数。治热病,张镜人继承并发扬家学,熔伤寒与温病于一炉,主张祛邪为先,提倡“表”与“透”;疗杂病,每从脾胃入手,临床强调“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20世纪70年代,张镜人首创调气活血法为主治疗萎缩性胃炎,并制订萎胃安及其系列方随症状作相应加减。经过临床113例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85%以上。其中有腺体萎缩、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恢复或显著好转率皆达76%左右。
张镜人常讲“医乃仁术 ”,医生要“先仁,后术” ,先会“爱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无论多么繁忙,他每周固定的门诊、会诊和查房等都“雷打不动”。即使在担任卫生局副局长期间,他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医疗业务。由于慕名而来的患者实在太多,下午的门诊经常提前至中午12时半开诊,有时一直工作到晚上9时多。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张镜人还十分重视科研。他认为,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不应排斥科研。他曾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甲级奖在内的各级奖励十余项。他晚年虽目力不济,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近20部,主编的代表性书籍有:《辞海》中医分科、《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中医古籍选读》、《中华名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中医临床家·张镜人》等。
张镜人不仅在国内讲学,还十余度应邀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讲学。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张镜人归纳为“五勤”:勤学、勤读、勤问、勤写、勤实践。他一直恪守“茹古涵今,兼收并蓄,立足临床,重在创”的治学思想。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中,张镜人还非常关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中青年医生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逾80岁高龄还担任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的指导导师,诲人不倦。张镜人经常在家中开展“读书会”活动,带领学生温习典籍,畅谈读书心得,为他们释疑解难。
正是由于张镜人的突出业绩,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为终身教授,同年获首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5年荣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6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奖状。2004年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对张镜人教授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