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湿、脉络痹阻、齿痕、
【医家】颜正华
【出处】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关键词】寒湿、湿、脉络痹阻、齿痕、手足麻木、痹阻脉络、苔薄白、舌体胖、脉濡缓、热病、脚发、麻木、气虚、温燥、气急、燥、痛、虚、
【内容】
司某 男46岁,北京市东城区某厂工人。
1979年6月3日初疹。
因工作经常接触凉水和居住潮湿,1979年4月初始觉手脚发麻凉,并逐渐加重。严重时抬举艰难,握拳困难,影响睡眠,曾在本厂医务室注射维生素B12和口服木瓜丸治疗,无效。后到某医医院改服中药剂加按摩治疗月余,也不见效。麻继续发展,上至头部,下至大腿,自感十分痛苦,精神负担很重,影响工作,遂来求治。刻下四肢发凉、发麻,两手为甚,有时凉麻至头部两腿根。怕冷眠差,或因手脚凉麻不能入睡,或睡着后因凉麻而致醒。饮食二便正常。脉濡缓,舌质较淡,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证属寒湿内侵,脉络痹阻,治以温通行滞,活血散寒除湿。方拟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当归12g,桂枝10g,细辛3g,川芎10g,红花10g,木通10g,赤芍10g,鸡血藤12g炙甘草3g,大枣5枚(拍)。6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生冷,避着凉水。
二诊,症状见轻,说明药已中病。治宗原法,并加强散寒除湿之力。原方去细辛,加熟附片10g,羌活、独活各5g,又进10剂。三诊、四诊仍宗原法,以二诊方加减续20余剂,病情逐日好转。五诊,患者自述手足麻木发凉已经消失。观其精神好转,脉象缓弱,舌体仍胖且有齿痕,说明寒渐之邪已除大部,正气急待扶持,遂改用益气助阳,行血通脉,兼祛寒湿之法。药用生黄芪20g,当归15g赤芍10g,桂枝10g,鸡血藤15g,川芎10g,红花10g,木通5g,熟附片10(先煎),苍术10g,羌、独活各5g,炙甘草3g,10剂,隔日1剂水煎服,并在不服汤药日加服舒筋活血片。六诊,服上药诸证已愈,精神与体力大有好转,治宗前法,并加强扶正。上方去羌、独活,加益气健脾燥湿的白术10g,并将补血活血通络祛风的鸡血藤加至30g,再进10剂,服法同前,仍加服舒筋活血片,以巩固疗效,交嘱其注意避免再受寒湿。
两个月后,患者又来就诊云因近日搬运白菜受凉,两手又觉麻木,脉同前,余无异常。证属病愈不久,寒邪再袭,痹阻脉络。仍参照前法,以助阳补血,活血通络为治,药用桂枝10g,熟附片10g,(先煎),当归10g,赤芍0g,木通10g,红花10g,川芎 10g,鸡血藤30g。共服10剂,手麻即除,身体康复,并上班工作。
按:本案因寒湿内侵,阳气受损,血行不畅,致使肢体凉麻,虽经多方治疗而未能获效。初诊针对寒邪内侵,脉络痹阻之病因,选用当归四逆汤加红花、川芎、鸡血藤等活务血通络之品,旨在温经行血而祛寒湿,故服六剂便见功效。继之在原方中加入附子、羌、独活等辛散温燥助阳之品,以增强祛湿之力,共服四十余剂,肢体凉麻遂得消失。《内经·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补遗·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之所染疾,说明正气虚,故五诊、六诊在原方中加入黄芪、白术等补气扶正之品,以图进一步扶持正气,巩固疗效。后因不慎受寒,病又反复,仍以温通助阳祛寒为治,终使顽疾痊愈。(《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