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狂躁、郁、狂、虚、真实
【医家】王季儒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狂躁、郁、狂、虚、真实假虚、阴阳两虚、面色萎黄、表情淡漠、脉沉细、吐泻、震颤、脉沉细而弱、气郁化火、精神失常、痰火扰心、神志不清、痰气交阻、反应迟钝、大汗淋漓、舌尖红、苔薄白、滑数、汗出、肝火、实火、痰热、顽痰、泻火、郁怒、舌有、
【内容】
高某,女,39岁。
初诊:1962年3月3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61年10月,因受刺激而致精神失常,于1961年2月20日住某医
院。当时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脉沉细而弱,爪甲不荣;舌质深红而胖大,有切迹,后部有白苔;诊断为阴阳两虚,予熟地黄、当归、白芍、麦冬、知母、黄柏、山茱萸、党参、阿胶等药后,病情日渐加重,出现意识不清、狂躁不安、表情恐惧等,遂邀为会诊。
诊查:会诊所见:患者面色萎黄,微透红光,闭目不欲见人,不说话,拒绝饮食,舌尖红,苔薄白,舌体震颤,六脉沉细而软,时时狂躁不安,狂躁时力量之大十多人按捺不住,大汗淋漓,渗透衣被,二便均自遗于床。躁动时用镇静剂狂躁更甚,注射葡萄糖可以抑制。
辨证:此由郁怒填胸,不得宣泄,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火、气互结是本病所由生者也。盖心主神,舌为心之苗,痰火扰心,心窍被蒙,则神志不清,狂躁不安,舌体震颤;痰气交阻,脉络闭郁,则六脉沉细;其面透红光,汗出如雨,闭目不欲见人,此皆阳盛之征也。其用镇静剂则狂甚,注射葡萄糖可缓解其狂者,此乃肝喜条达而恶抑制,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理也。本病虽有虚象,而实为真实假虚之候。
治法:豁痰攻下,以泻实火。
处方:金礞石30g 沉香6g 黄芩10g 大黄10g 清半夏10g 陈皮10g 川郁金10g 生白矾1g 天竺黄10g 胆南星10g 旋覆花10g 赭石20g 十香丹1粒临睡前随第一煎药送下。
另配:甘遂4.5g、朱砂1.5g同研细,早空腹时随第一煎药送下。
二诊:4月5日。该院大夫介绍服甘遂后吐泻较剧,故仅服一次,汤药连服5剂,精神好转,脉较滑数有力,是痰热真象毕露,改用清热镇肝、豁痰开窍之法。
处方:生石膏30g 生石决明30g 金礞石30g 沉香6g 黄芩10g 九菖蒲10g 知母10g 竹茹12g 大黄10g 龙胆草10g 川郁金10g 生白矾1g 天竺黄10g安宫牛黄丸1粒化入,每晚1剂。另配甘遂1.5g、朱砂1.5g,二味同研,每隔日晨起空腹服一次,白水送下。
三诊:4月17日。据述前方服至4月14日神志即清,能坐起吃饭。患者向医护人员表示歉意,并说前几天觉心中向上一撞,就得乱嚷蹦跳,不能控制。原方去石膏、甘遂、朱砂。又服数剂痊愈出院。
按语:此例患者在初诊时,其脉证确属虚象,如表情淡漠,面色萎黄,爪甲不荣,舌有切迹,脉况细而弱等。但王老据其狂躁时力量之大,断其为真实假虚。若谓阴阳两虚,岂能有如此大力。其所现之阴证、虚证,实为阳热过盛,闭结于内所致。若再按虚证论治,施以滋补,则疾热愈补愈固,必无愈期。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药用猛悍攻下,遂使病愈极速。豁痰定狂汤为自拟之方。本方组成:生龙齿、生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金礞石各30g,龙胆草、天竺黄、九菖蒲、生白矶、川郁金、旋覆花、黄芩、大黄、清半夏、陈皮各10g,赭石10~30g,沉香5g。另配:甘遂、朱砂各1.5g,同研细,随汤药一次送下。服后以吐泻为度。如不泻可酌加量。本方具有镇肝宁心、豁痰泻火之功。方中以生龙齿、生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朱砂镇肝宁心而化老痰;龙胆草泻肝火;天竺黄、川郁金、九菖蒲开心窍,清神志,化结痰;旋覆花、赭石镇逆涤痰;礞石、黄芩、大黄、沉香为滚痰丸,专泻痰火;甘遂攻坚破结,直达顽痰所结之处,狂病非猛悍之品不能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