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8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和南开大学承担的天津市科委重点基金项目——《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多肽的合成及应用研究》顺利完成,并于近日通过了由天津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该研究通过改变蜂毒肽的构效关系,合成的多肽mel-15既保留了蜂毒肽的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又降低了其溶血性、致敏性,提高生物利用率,为临床制备出安全有效的抗类风湿关节炎多肽药物打下了基础。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手段。早期临床使用的是植物提取药物,如水杨酸、秋水仙碱等,后来使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生物治疗剂包括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等。但这些药物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面还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天然蜂毒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主要为溶血性和致敏性。溶血性限制了蜂毒的大剂量使用,而致敏性对某些患者更是致命的。另外天然蜂毒还容易被体内的蛋白激酶等酶水解,致使它们的生物利用率低,作用时间短,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将蜂毒有效成分分离,并成功地从天然蜂毒中分离出蜂毒肽和MCD-肽单体药剂,但其存在的溶血性和致敏性仍难以达到临床要求。
由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于美丽研究员主持的这一研究工作,首先根据蜂毒肽结构理论,在前期实验中找出蜂毒肽具有抗类风湿关节炎的活性片段是蜂毒肽C端的碱性氨基酸残基和左侧的6个残基。实验中她们采用Freund’s完全佐剂诱导制备出兔卵蛋白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在前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动物试验,证实研究所合成的多肽类似物对兔免疫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合成的多肽mel-15基本保留了蜂毒肽的生物活性,对兔免疫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强,具有小剂量给药、高抗炎效果。
她们对合成的活性多肽进行了致敏性及溶血性筛选实验,发现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多肽在高、中、低三种浓度都没有溶血现象。实验中发现当浓度达到5毫克/毫升时,只有5%溶血。从而确认浓度在8.0微克/毫升至800.0微克/毫升可以安全使用。
她们据此完成了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多肽与蜂毒注射液对比治疗实验。证实了mel-15可有效地保留蜂毒肽的抗炎活性,而没有蜂毒肽的强溶血活性、致敏活性;mel-15对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治疗50天时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
膝关节肿胀程度明显降低,类风湿因子有明显改变,血沉明显降低,80天后接近正常值;治疗5个月后mel-15组有效率为76.92%,而蜂毒注射液组有效率为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