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导师制在中医传承中的作用

       目前中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模仿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制。中医、西医学科性质不同,理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中医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
       目前中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模仿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制。中医、西医学科性质不同,理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中医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对两种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
        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
       传承即教育,中医传承的旧有模式是师承,即师徒相授。师徒相授,是我国古代培养中医药人才主要的途径,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出整体、辨证、功能等特点,这既是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也是中医传承难点之所在。因此,中医的传承既要遵循知识传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师徒相授、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不仅将中医的基本理论通过师傅传授给学生,也可以将师傅高尚的医学道德、行医准则、自身积累的丰富医疗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就在潜移默化之中修炼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导师制与师承有异曲同功之处,都是突出了个性化教育理念。中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正是在两种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尝试。
         探索导师制与师承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影响下,提出了在中医药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从而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适应新形式下培养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医药学院已实行4年,最大的成绩莫过于来自学生的认可。
       2007年,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06级中医专业实施了导师制。该院实施的导师制,是借鉴中医师承中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并汲取现代教育模式导师制学生管理的精髓,是对两种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中医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在丰富现阶段教育培养模式与理念的同时,也是对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导师制在该院施行已有4年,其经验值得总结。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高分考入、学生素质及能力较为整齐、学生人数相对减少、师生比例相对较高等特点,其培养目标也相应调整为以出“精品”为主。导师们为了能和学生充分沟通与交流,便于因材施教,突出与贯彻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学生间建立起了亦师亦友,平等相处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的,除专业外还要从日常生活、为人处事、学习习惯、近期远期学习目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导师们具备包括专业在内的渊博学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指导水平,所谓授业解惑,教学相长也。
       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是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是培养具有较强临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医青年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施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有利于专业课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