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山·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
发黄之证,多成于湿热,诸治发黄之方,皆治湿热之方也。乃有本阳明病,其人蕴有湿热而不发黄者,自当另议治法,而阳明篇中亦曾载其治方矣。
《
伤寒论》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此节所谓脉浮者,乃病入阳明,而犹连
太阳之府也。盖
太阳之病,在经脉浮,在府亦脉浮,此因
太阳之府蕴有实热,以致小便不利,而热之入于阳明者,不能由
太阳之府分消其热下行,转上逆而累及于肺,是以渴欲饮水也。治以
猪苓汤,是仍欲由
太阳之府分消其热也。
【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
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
茯苓,皆为渗淡之品,而
猪苓生于枫下,得枫根阴柔之气,以其性善化阳,以治因热小便不利者尤宜,故用之为主药。用
泽泻者,因其能化水气上升以止渴,而后下降以利小便也。用
滑石者,其性可代
石膏,以清阳明之实热,又能引其热自小便出也。用
阿胶者,因
太阳之府原与少阴相连,恐诸利水之药或有损于少阴,故加
阿胶大滋真阴之品,以助少阴之气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