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以
干姜为君。张仲景治疗阳虚,每以“辛甘化阳”法,与后世所用“补阳法”迥然不同
理中丸以
干姜为君。张仲景治疗阳虚,每以“辛甘化阳”法,与后世所用“补阳法”迥然不同。
干姜配
甘草,辛甘化阳,治疗中焦阳虚有寒似已足够。加
人参补气,
白术健脾祛湿,似乎侧重于治疗中焦气虚有寒有湿。
经方中有
甘草干姜汤,只是
甘草与
干姜并非等量,而是
甘草倍量于
干姜:“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汤出自《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
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
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
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此条论述阴阳两虚之人误治其表的变证及救治方法。后世医家将
甘草干姜汤解作温复中阳之方。如曹颖甫在《伤寒金匮发微合刊》中指出:“
甘草干姜汤温胃以复脾阳,而手足自温。所以不用
附子者,以四肢禀气于脾,而不禀气于肾也。其不用
龙骨牡蛎以定烦躁、
吴茱萸汤以止吐逆者,为
中脘气和,外脱之阳气,自能还入于胃中也。此误用
桂枝汤后救逆第一方治,而以复中阳为急务者也。”
辛甘化阳治疗阳虚、酸甘化阴治疗阴虚,不取其补而取其化,这实在是张仲景远高于明清温补学派之处。毋庸讳言,临床治疗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而这种高低之分并不取决于历史的先后。
谈到辛甘化阳,我们自然能想到
甘草配
桂枝、
甘草配
干姜、
甘草配
附子。
桂枝走上,
干姜走中,
附子走下。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在谈到
甘草干姜汤时指出:“查此方温中益气,复阳回厥,乃小制其剂,以和法为温法也。方制与
桂枝甘草汤相似,但彼方
桂枝量倍
甘草,此方
甘草量倍
干姜;彼方是温上而保心阳,此方是温中而振脾阳。又与
甘草附子汤相似,但
桂枝温外,
附子温下,
干姜温中,各有各的适用部位。”
至于本方何以
甘草量倍
干姜,注家多认为甘多于辛重在守中助阳。笔者考虑,可能与本证阴阳两虚有关。考虑到阴血不足故
甘草倍量,其用法有如炙
甘草汤中炙
甘草量大为君。倘单纯中阳不足,似乎没有必要呆守
甘草倍量
干姜,临床常可等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