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尹汤液经》读后感
□ 马家驹 北京中医药大学
“此书非同一般,读过此书,颇有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看到了经方渊源”,这是读过《解读伊尹汤液经》的一名同学告诉我的话。
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载体,自《
伤寒论》问世千八百年来,衍生的著述可观,但鲜有将《
伤寒论》渊源澄清、让人洞彻经方发展过程的著述。正因为不能正本清源,故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中医界前仆后继地问道《
伤寒论》,但很多人只是登堂,却不能入室。正如李心机教授所言:尽管业内人士都在说着《
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
伤寒论》。这是因为《
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
伊尹汤液经》是民国杨绍伊先生于1948年所著,为研究仲景之学别开生面,该书甫一面世即引起很多医家的关注,惜出版之时适逢战乱等原因,出版后得见者寡,至今已难觅其书。冯世纶教授等以注解方式再版,为研究经方提供了宝贵资料,功莫大焉。
杨绍伊先生民国时期行医于沪上,精通考据训诂之学。以其深厚文字功底考证了《
伤寒论》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的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23字为叔和撰入,为探明经方学术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该书重现了杨绍伊先生以“张仲景论广汤液十数卷”为据,认为《
伊尹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地存在于《
伤寒论》中。又分析《
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证之,把条文分成:《
伊尹汤液经》原文、仲景论广、仲景遗论三类,还原仲景书之原貌。
因杨氏注重文字考据,略于经方医理互相参合,且未加以临床验证,故有一些学术观点欠妥,但丝毫不影响该书的重要性。冯世纶教授一直研究经方之学,不但临床应用经方,且给门人讲授经方,注重传承,其有感于经方临床的重要性,有感于诸多登堂不能入室的遗憾,结合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及其本人研究经方的成果,对杨氏所著《
伊尹汤液经》详加注解,系统阐述了六经实质的学术思想。
《解读伊尹汤液经》一书不仅仅是解读《
伊尹汤液经》,系统解读经方的实质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更是以此为线展现了近年来作者对于经方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即:
考证了经方发展史 作者在杨氏考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的研究经方成果,认为仲景论广汤液而成《
伤寒论》,为一代经方的杰出传人,并提出了现代所熟悉的“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六经提纲条文为仲景遗论,即为仲景弟子整理加入,说明了仲景结合临床论广汤液,并在不断地完善六经理论,为经方发展史提供了研究线索。
考证半表半里的出现 作者在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指导下,对《
伊尹汤液经》书中的主方表进行了重点考证,明确了仲景之前的《汤液经法》书中病位观,只有表里病位,而无半表半里,同时治疗法中亦无和法,是张仲景论广汤液,临床实践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将八纲发展成为六经辨证,亦证实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观点即六经来自八纲。冯世纶教授对于《
伤寒论》148条的研究成果更是独到深入,让人信服。
考证了《伤寒论》书名出自谁手 杨氏考证出王叔和对仲景书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受《
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将仲景论广之伤寒与《内》、《难》所述伤寒混同,将有关“三阴三阳”及“诸可与不可”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
伤寒论》;将其认为属于杂病的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
金匮要略》,二者合称《
伤寒杂病论》。冯世纶教授在杨氏考证基础上,并结合近年来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率先提出《
伤寒论》书名出自王叔和之手,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经方医学,又称汤液,历史传承甚危,幸赖叔和传经,功绩难以磨灭,但对于叔和的撰次,历代褒贬不一。宋本、唐本等版本之争亦纷纭,终不能回归原貌。杨氏考证还原汤液,重现仲景书之原貌。更可喜者,有冯世纶教授结合研究成果,验之于临床,加以注释解读,论证了六经理论的成熟,明确了经方与内经理论所不同的学术渊源,使千年来争论之伤寒得以正本清源,冀望学经方者可登堂入室,得睹真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