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间。心慌,虚烦懊 ,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
陈XX,女,48岁,1964年3月24日初诊。
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间。心慌,虚烦懊 ,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据某医院检查为:1.高血压,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以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后根苔薄黄腻、血压168/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胜,治宜温阳利湿。
处方:
党参二钱 生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二钱 川熟
附子(打)一钱五分
桑寄生三钱
狗脊(炮)三钱
杜仲三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1964年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暗红无苔,虽阳虚湿胜,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
处方:
党参二钱 连皮
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
附子(先煎)六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熟地二钱
桑寄生三钱
狗脊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五剂。
1964年4月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 ,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压118/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
处方:
党参二钱 生
白术二钱 连皮
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
附子(先煎)一钱五分 熟地二钱
枸杞子二钱
桑寄生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龙骨(打)三钱
牡蛎四钱 五剂。
1964年5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而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
处方:
茯苓二钱 法
半夏二钱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
远志(炙)一钱 九菖蒲一钱 枣仁三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生姜二片 小麦(炒)三钱
大枣(劈)三枚 五剂(隔日),随访诸证皆愈。
按: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证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理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蒲老用
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
龙骨、
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
桑寄生、
狗脊、
杜仲、
枸杞子补益肝肾,此方略予增减共服十五剂而头晕心中虚烦皆除,血压降至正常。但胸膺憋闷,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温胆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