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广莘的中西医结合思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陆广莘教授具有中西医的双重学术背景,对中西医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笔者研究了他的演讲和数十篇学术文献,逐渐深入地了解了陆老的学术思想并由此引发了很多思考。
       中西医结合是
       现代医学的发展之路
       中医和西医无论是在起源、哲学内涵,还是医学特色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而现在以西医为主导的医疗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困境,具有中医和西医双重背景的陆广莘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引领当代医学走出困境,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医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西医结合是解决当代医学困境的途径之一
       当代医学主要以西医的理论体系为主,奉行的是西医的疾病观和方法论,也就是针对疾病本身的、只治病,割裂地看问题的还原论,以及单纯对抗的医疗方式。由此造成抗药性、病原体异化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这是由西医本身的疾病观和方法论所决定的。对此,陆广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引入中医辨证施治、引导转化、注重人体内在联系、发挥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作用等医学思想和手段”。
       在陆广莘看来,造成目前医疗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西药的毒副作用;二是西医分科过细,“目中无人”、“目无全人”,医生面前的病人不再是作为整体的生命系统而是被割裂成了理化数据;三是过分地依赖仪器检测和理化指标,忽视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主诉,误诊误治率居高不下;四是疾病谱的改变。正是由于西医只对病不对人、孤立地、对抗地看问题的方法,导致了现代医疗出现危机。
       中西医结合是当代医学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危机的来临,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观念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已经不再适用。对此,国外已经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针对分科过细提出“全科医学”,并且加大力度培养全科医生,普通医学专业的学生要在学完本科之后再学3年。同时提出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而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医学诊疗思想的根本转变。医学的目的是保持人体的健康,而不是单纯的“找毛病”。行医过程中,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发现疾病和克服疾病。更进一步说,医学并不单纯是斗争的武器,更为合理的方式应该是既有斗争,也有合作。即在医疗的过程中,将人体的健康和疾患作为整体考虑,尽量避免外界力量的干预,而是利用医疗手段引导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化解疾病,从而保持了人体天然的平衡,以达到稳定、持久的健康状态。这也正是中医所一直提倡的养生之道。
       新世纪的医学想实现这一点,就要从生物医学疾病模型的教条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以下医学模式的转变:一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前进到人类医学模式。二是从疾病医学模型上升到健康医学模型。三是从对抗医学方法前进到生态医学方法。四是从追求化学层次物质基础的医药观,上升到为人的主体开放自组演化调节的医药观。五是从辨病认识必求于本的诊疗思想,追求“病从何来”的疾病结构本质原因性诊断认识,前进上升为“人类健康生态目标”,养生治病实践必求于本的诊疗思想上来。
       从以上的医学模式转变中可以看出,单单以西医为主体的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唯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将中医学中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医学思想运用到行医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是解决当代医学危机的必由之路,也是医学发展的趋势。那么,中医、西医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呢?遵循的原则又有哪些?从陆广莘的文章和讲话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之路可以通过将中医的疾病观和方法论与现代西医的医疗方法和手段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医学的整体进步。结合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中西医结合要从中医药的传统出发。中医药的传统主要有三点:“首先,中医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西方科学背景下的西医倡导的是针对病因、病理和病位的疾病医学,主张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回答的是“病从何来”的问题。
       中医关心的则是“治向何去”,关心的不是对抗局部的病因,而是从整体上实现“毒”到“药”、“害”到“利”的转化,首先实现的是养生,其次是保健,最后才是治病。因此,中医药有着不同于西医的传统,需要在坚持中医药基础上,重建中医学的价值体系,发掘中医学自身的优势,与西医取长补短,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
       第二,中西医结合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中西医结合决不是科学化、西方化,中西医结合要从中国的医疗现状和文化传统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面对当代的医学危机,中西医结合首先要解决中国人的健康问题,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其中,关键是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防止和减少药害,发展对环境有害药毒的识别能力和转化能力。“中医以自己的特色走向世界,将进一步推动世界性的中西医结合,反过来又会促进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健康发展。”
       第三,中西医结合要有自己的标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的西医化,更不是西医标准下的现代化。在中医的现代科研活动中,需要实验,西医的知识和方法也要用。但是,需要分清“的”与“矢”的关系。中医的科学问题是“的”,实验手段和西医的知识是“矢”,不能本末倒置。强调研究成果要符合西医的指标,或是通过西医的实验验证才算有效,这种削足适履的办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不能把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误当作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更不能把这类研究以‘现代’自居、以‘科学’自居。中医现代化并不是仅仅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来解释中医,更不是解释成西医。”
       陆广莘中西医结合思想的核心
       从表面上看,陆广莘自始至终都在倡导中西医结合,但如果仔细加以考量,便会发现陆广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并非想将中医与西医联姻,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只是为了促进中医自身的发展,概括起来即一句话:明为中西医结合,实为西医中用。
       具体来说,虽然陆广莘一直倡导中西医结合,并且认为这种结合存在多种可能性,可以在中国也可以在世界,可以以中医为主也可以西医为主。然而,在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中,却始终隐含着西医中用的倾向,即以中医的思想和医疗方式为主,必要的时候采取西医的医疗手段和仪器作为补充。这表面上是中西医结合,实际则是坚持中医的行医思想和治疗方式。
       换句话说,陆广莘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真正地将二者的思想和医治方式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兼容的或是折衷的新医学,而只是在医疗仪器和手段上互为补充。实际上,仍然是中医、西医两个独立的体系,即二者的关系是混合物而非化合物。并且,陆广莘所倡导的国内目前的结合方式是以中医为主体,西医为补充的方式。
       陆广莘的医学思想如此,并且在实际中也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并提出以下观点:
       一是在医治的整体效果方面,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虽然在针对疾病本身的医疗活动中,西医有着明显的效果,即便失效也能够言明没有治愈疾病的原因,找到科学上的依据。而中医无论治愈还是没有治愈,都不能够明确地说明原因,更无法运用科学的手段加以说明。正因为如此,中医才被某些人冠以伪科学之称。但西医针对的只是疾病,在治愈局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身体其他机能的破坏,比如化疗;有时治愈疾病是暂时的,真正的病因并没有根除,过一段时间又会反复发作,比如肿瘤切除。相反,中医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而是将人体作为整体看待,找到更为根本的病因加以医治,以达到整体的健康。
       二是在医学的发展趋势方面,西医只能治病,中医可以预防,更为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陆广莘在2005年的亚太传统医药论坛上就曾明确表示“中医药在治病上,诊断疾病不如西医,在疾病医学上不如西医,但是在健康医学、生态医学角度上来说,代表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三是在哲学基础方面,西医的哲学基础是还原论,中医为系统论和整体论。中医注重了人体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的内在关联性,以及病因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哲学的发展上符合现行的系统论和实践观。
       从陆广莘的论文和演讲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无论在医治的整体效果、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还是哲学基础上,中医都要优于西医,因此,他主张一种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医疗模式。具体可归结为两点:
       首先,西医可以从特定的视角局部解释中医的某些方面,这有助于中医克服可以治病但却无法说出病因的弊端,同时,也可以使中医的某些理论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
       其次,西医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充当中医有益的补充医疗手段,例如一些现代医疗仪器、医疗方法以及诊断数据的使用等。比如,中医重调理,对于这一类慢性疾病,可采取缓慢调理的方法。但对于一些紧急状况,比如大出血、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等需要快速有效处理的情况,西医的现代化仪器以及有针对性的医治方式便比中医更为适用。因此,中医与西医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实现操作方法及手段的互为补充。D4
       (本文节选自董丽丽的《多元视角下的中医与西医——陆广莘学术思想简评》,刊出时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